爱尚小说网 > 南北剑侠传 > 第十四回:长街上和尚挥铁掌 深山中孤雁入牢笼(二)

第十四回:长街上和尚挥铁掌 深山中孤雁入牢笼(二)


  二人就此分别,好在天门山离此不远,魏青心中有事,自然脚程加快,等赶至天门山,将全山上下寻了一个遍,哪里有师傅、师兄的踪影,道观中也空无一人。正在着急时,从山脚下上来一位道士,年在四旬,头戴九梁道冠,身穿宝蓝道袍,白面皮,两道刷子眉,一双环眼,皂白分明,准头端正,颔下一部黑须。魏青当他是铁蓑道人的弟子,上前询问,才知这道人名叫黄玄极,人称清和居士,也是来访求铁蓑道人的。魏青说道:“你来得不巧,铁蓑道人不在山中。”黄玄极大失所望,问明魏青来历,听说魏青是凌浑的弟子,也十分诧异,见他是剑客门徒,又与自己门户相近,便把自己上山的原委说出,请魏青相助。魏青听了黄玄极的叙述,笑道:“你的仇人八魔,也是我的仇家,我二人正好联手,寻着几位高人,一同往青螺山铁佛寺为民除害。”

  原来这黄玄极是三贤剑中无形剑客玄真子秦渔的弟子,就是扬州本地人,拜师后一次下山行道,与人争强斗狠,误伤人命,玄真子见他尘心未净,犯了教规,本要从重处罚,但念他在平日并无过错,只将他停止授业,逐出山门。黄玄极万分懊悔,下了万松山仍是道家打扮,与一个乡间女子成家,生下了个女儿,一家三口在扬州城外常家集落户安家,黄玄极以教书为生,过了几年安稳日子,等到女儿十岁那年,夫人一病不起,撒手人寰,父女二人相依为命,等到孩子长到十四五岁,可说是个美人的胚子,生得如花似玉,不想引来个淫贼,便是青螺山八魔之一粉牡丹穿云燕子柳雄飞,黄玄极哪能放过,将柳雄飞面门劈了一剑,一来他也畏惧铁佛寺的势力,二来女儿并未失节,就将柳雄飞放走了,岂料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这柳雄飞纠集了几个师兄前来报复,黄玄极见这常家集待不下去,将女儿托付给苏州一位好友,自己和柳雄飞一伙大打了一场,终因寡不敌众,负伤逃走,等到养好了伤,一心要报仇雪恨,他与铁蓑道人曲云松本是忘年之交,非常莫逆,便想请铁蓑道人帮助着对付八魔。

  魏青与黄玄极同病相怜,双方越谈越投机,一起结伴回了扬州城,先落脚在北门里的药王庙,静等凌浑回来,不觉又过了几日,魏青也不见陶钧到来,心中甚是挂念,正在焦急,忽然师侄林秋水报来:“师叔,大事不好,陶公子祸事临头。”急的魏青将林秋水一手提起说道:“怎么了?”林秋水断断续续将所闻一说,只听得魏青心中大骇!

  花开两朵,小孟尝陶钧自从魏青走后,每日愁积于胸,茶饭无心下咽,由此便起了离家寻师友之心。好在家中有陶全掌管,倒是万无一失。自己也未带随从,打了一个包袱,带着一口宝剑,多取盘费,出城往扬州方向而来,到了扬州,人生地不熟,心道:“此时离六月初六还有些时日,一切皆因自己而起,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先去青螺山中探看一番,古人常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他向路人打听得青螺山的所在,赶至山脚下,此山为何名唤青螺山?皆因此山形如螺呗,故老相传此山是螺精得道所化,当中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谷,两边是峭壁,青山绿水,幽谷尽头直通山顶,山顶上一片禅林,便是铁佛寺的所在。陶钧也倍加小心,四下张望着走进山谷,此谷名曰红砂谷,因为山谷的泥土是暗红色,山路崎岖难行,四外了无行人,走了几里山路,山势渐渐陡峭,再往上便是山顶,隐隐有一片树林,中有一所庙宇,庙门大开,门外有几个和尚在闲谈,陶钧忙收住脚步,不敢再向前行,只在远处眺望。

  陶钧未入江湖,阅历又浅,焉知利害轻重,以为没人注意他的行踪,其实他才进红砂谷,两边的山壁上每隔一二里都有暗哨,他在山林后窥视寺庙情形,早有和尚报进寺内,只见从寺内冲出十几个和尚,各持戒刀禅杖,朝着陶钧藏身之处而来,陶钧见他们人多,打算转身离去,忽听得脑后一声怪笑,扭过身形,见身后站着一个秃头大和尚,正是前几日在长街化缘的那个铁掌禅师智通僧,不由心中一惊。

  智通僧见是陶钧,笑道:“呀,这不是陶公子么,怎么提前上山来啦!”若是陶钧通晓世故,便使一句诈语,说自己是凌浑老剑客派来拜山的,智通僧守着江湖规矩也不会为难于他。但陶钧哪有那般的阅历,听和尚发问,手拢剑把,按绷簧,宝剑出鞘,用剑尖一指和尚,说道:“和尚万事因我而起,今日我和你们来个了断。”一句话把和尚说的一怔,半晌双眼一瞪,说道:“好个狂妄的小子,看你有什么能耐。”他也不用什么兵刃,一挥手掌,一个‘巨灵降妖’,朝陶钧面门抓去,这铁掌禅师智通僧的武艺岂是陶钧可比,也就斗了三五合,被智通绕到背后,起手就是一掌,智通僧只使了三成劲道,可也不轻,将陶公子打得身子扑倒在地晕了过去,只听智通僧哈哈大笑道:“我当有什么能耐呢,到寺前撒野,原来是脓包,徒儿们将此人绑了,押回寺去。”言罢有小和尚上前,抹肩头拢双臂,将陶钧捆了个结实,押着进了铁佛寺。过了许久,陶钧幽幽转醒,业已被人捆绑在佛殿明柱之上,面前空无一人,陶钧高声叫了几声,也不见人来。

  陶钧又急又怒,正在无计可施之际。倏然从佛殿内走出十来个人来,为首的乃是三个出家的僧人,上垂首这位非是旁人,正是智通僧,下垂首是个五十多岁的和尚,顶平项圆,连鬓落腮的胡碴儿,身穿灰色僧袍,胸前挂定人顶骨的数珠。正当中簇拥着一个年过花甲的僧人,大身材,肩宽背厚,虎背熊腰,手指如同捧锤相仿,手掌恰似蒲扇,身穿着灰色僧服,腰系黄绒绳,胖袜僧鞋,手拿拂尘,一张国字脸,黑中透煞,两道掺白的眉毛直插入鬓,二目亚赛铜铃,秤砣的鼻子,四字海口,通红的嘴唇,连鬓络腮的一部花白胡子碴,天灵盖铮亮,大耳堪可垂肩,别看年纪已老,但往那一站,真好似金刚一般雄壮。书中交代下垂首的和尚便是前文书中慈云寺的方丈金身罗汉法元僧,正当中的老僧是本寺的主持法广,江湖人称生铁佛。


  (https://www.23hh.com/book/182/182768/9319335.html)


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www.23hh.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3h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