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 雄师 > 第五十三章:敝开红门

第五十三章:敝开红门


  这两天停电,没有续发,请读者见谅。

  陕北的七月,黄色的沟壑之间点缀着片片的绿色麦苗。远远望去,沟壑中或隐或现地有一队人在行走。领头的是两个穿着灰布军装的红军战士,其后是一位衣着陈旧的民夫,牵着一头骡子,骡背上驭着简单的行李。走在中间的是一个蓝眼睛白皮肤个子高高的外国人一一名叫埃德加·斯诺;再后面又是几个红军战士。这奇异的组合,给荒凉的黄土高坡构造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行进在山谷中,沿途经过一些由窑洞组成的残破的小村落,间或见到一些在田野里劳作的农民。此时的黄土高原显得十分宁静。

  这时正是中国局势处在发生重大转折的前夕。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对苏区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在政治、舆论方面也加紧了对**及红军的控制和封锁。国民党不但严密切割外界与**苏区的接触,而且在新闻、报纸、杂志中也大肆制造诬蔑歪曲事实的谣言。现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促使全国民众的觉醒,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人民的共同心愿;全国的抗日民主运动此起彼伏,国民党政府虽未采取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政策,但其抗日的趋向逐渐明显。中央红军在陕北打退了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的几次进攻之后,便与张、杨在共同抗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秘密签订了停战协定。而又在此时,广东、广西军阀陈济棠、李宗仁发动了“两广事变”,蒋介石急于平息内讧,无暇顾及西北。他对张、杨与**接触有所耳闻,但在“两广事变”未解决之前不便采取大的措施。因而,在中国的西北一隅暂时无大的战事,出现了局部相对稳定的态势。

  埃德加·斯诺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作为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踏进了中国红*域的大门。埃德加·斯诺是美国著名的进步新闻记者,1928年中国大革命陷入低潮时曾来到中国,在采访与游历过程中认识了美国著名进步新闻记者史沫特莱,并和鲁迅、宋庆龄以及一些**地下党员有所接触。1936年陕西局势的变化使斯诺有机会前往苏区。在**地下党的安排下,斯诺带了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六月间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着生命危险,来到陕甘宁蒙边区。

  斯诺到达延安时,受到了延安军民的热烈欢迎。中央对斯诺的采访极为重视,斯诺可以说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一位“外宾”,中央苏区是第一次从事接待外国人的活动。因此,中央决定由z恩来副主席亲自出面来接侍。周副主席用流利的英语真诚对斯诺说: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正直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我们相信你会进行如实的报道。你虽然不是**者,但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没有关系的。任何一个新闻记者要来苏区访问,我们都欢迎。不许记者到苏区来的是国民党,不是我们。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可以提供一切方便来帮助你考察苏区。随后,周副主席还帮他制订了一份长达三个多月的采访计划。

  就这样红*域的大门竟如此自然便利地向一个外国记者打开了,斯诺甚至感到有一点惊奇和怀疑。但后来的事实很快打消了他的疑虑,使他相信了**给他这样自由活动的诚意。斯诺到延安采访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会见m*。他与m主席的笫一次会面是在乡村的山道上,显得平静而自然。主席同斯诺寒喧了几句之后,告诉斯诺,可以先熟悉一下环境,同别人谈谈话,然后再去见他。说完便缓步走过挤满农民和士兵的街道,在暮霭中散步去了。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曾这样描述他和m*初次会面后所留下的深刻印象:“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象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霎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脸孔,可是在好几天里,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我笫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m*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在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斯诺在延安期间,曾多次与m主席交谈,而且往往是在夜间进行,通常持续到凌晨一两点钟,有时甚至是通霄达旦。他们的谈话范围很广,内容极其丰寓,而其中重要的一个话题便是抗日问题。m主席在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后,明确指出:中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必须要有三个条件:一是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完成;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而在三个条件中,m主席认为中国人民自己的团结是最主要的。其次,m主席还谈到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问题。他说,日本帝国主义不但是中国的敌人,也是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敌人。它特别是那些在太平洋有利害关系的各国,即美、英、法和苏俄各国人民的敌人。中国应与这些国家组成反战、反侵略、反法西斯的联盟。这样,中国就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以最小的代价嬴得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胜利。如果中国单独作战,相对来说,牺牲就会大些,战争的时间也会拖得长些,但最后的胜利必定属于中国人民。m主席还以其惊人的洞察力,在全面抗战爆发的前一年就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一般形势、发展规律,预见了在战争前期、中期、后期不同的战略战术以及敌我力量的消长变化和最后结局。m主席后来把他这些观点更为精确地概括为三个战略阶段,并写进了他最著名的一篇著作一一<论持久战>。后来抗日战争的进程完全证实了m主席的预言的准确性。就连蒋介石也不得不深为折服,命其部队将领研究这一战略思想,并允许在一向禁止出版**人著作的国统区出版。这也是m主席与斯诺的谈话发表后何以能引起轰动的原因之一。

  在苏区采访期间,斯诺不但与m*多次通霄达旦的进行交谈,而且还与众多的**领导人及红军高级将领进行了深入的接触、交往和会谈,如朱老总、周副主席、彭老总、林师长等人。正是通过这种深入的交往和交谈,他对m*同志及以m*同志为代表的中国**人所从事的事业有了更为深刻地了解,并为他们深深地吸引。斯诺特别为m*的个人人格魅力所折服,他对m*毕生想着中国劳苦大众,并为中国劳苦大众谋解放、谋幸福,殚精处虑,躹躬尽瘁,死而后巳的奉献精神所深深打动。斯诺把他的这种感受同m*的生平一起对外发表了,使全中国、全世界对m*、对g产党红军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m主席与斯诺的谈话还有着极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这在于他总结或提出了许多事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比如他第一次完整地叙述了中国工农红军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概况;全面阐述了根据地的建设及其各项政策;笫一次对**与共产国际以及苏联的关系作出全面的客观的评价;第一次公开他个人的生平历史;笫一次公开中国g产党对即将爆发的抗日战争的预见等等。诸如此类的“第一次”在他的谈话中还可以找到许多。对于中国g产党来说,这些内容是对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政策的集中阐述。也正因为这些谈话所包含的这种价值,才使斯诺写的以m*谈话为主干的《西行漫记》成为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是当时国际上发行最广、最多的著述之一,风行各国,影响非常之大。

  我对斯诺来到延安,早已耳闻,后来碰巧见过两次面。当时因工作忙,也没太在意,认为那是中央首长的事。谁知一天下午,斯诺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我的住处,说要采访我。我闻言大吃一惊,因心中毫无准备,难免有点手足无措的感觉。但我很快就镇定下来,连忙上前招呼道:“斯诺先生光临,寒舍生辉呀!请坐。”一口溜利的英语脱口而出。

  “陈将军,久闻你大名,想不到英语也说得这么好,难道在西方留过学?”斯诺十分惊讶地说道。

  “on!on!我连学堂门都没进过,哪里能去留学,只是平常偶尔向别人请教了一点。”我们寒喧了几句之后便转入正题。

  “陈将军,听说你被誉为‘常胜将军’,而你的部队也是一支英勇善战,屡克强敌的英雄部队,你能给我说说吗?”斯诺带着一种好奇的心态平静地说道。

  “好吧!”我迅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理清思绪,组织语言,自信而从容地缓缓道来:我从红三十四师的创建、成长,到整编为中央近卫师后的发展、壮大;从弱到强,逐渐转变成为红军部队中的一支劲旅的过程,进行了详细地叙述,其中谈到了部队的政治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军事训练、文化学习,以及到部队人员编制、武器装备、火力配备、后勤保障等等。这些,我都根据现时条件并汲取和运用了后世的军事理论及科学的训练方法来建军和练兵的,效果当然要好得多,训练出来的部队当然与别的部队有所不同。接着,我又谈到部队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历经了血与火的残酷洗礼,克服了万里长征的重重困难,粉碎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饱尝了途中的千辛万苦;到陕北后又进行了东征、扩建根据地、打通国际线以及反“围剿”的战斗,我师拖不垮、打不烂,反而越战越强,取得了一糸列辉煌的战果,部队也得到较大的发展。

  斯诺听后既感到不可思议又钦佩不已,感叹地说:“陈将军,你在那种艰苦的环境条件下,能锻造出这样一支优秀的部队,而且每战必胜,真了不起!我想在以后的抗日战争中,你所率领的这支郜队也一定能战胜日本军队。”

  “斯诺先生,承蒙你的夸奖。我们的军队都是党领导的军队。我们师所取得的一个个胜利,这都是在党中央、m主席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在苏区人民无私的支持下,以及全师官兵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我真诚地对斯诺说道。

  “陈将军,你太谦虚了。你对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有何看法?”斯诺又问道。

  我思考一下慎重地回答说:“第一、我认为这场战争必将在一年内爆发,有可能会在明年八月份之前。第二、关于这场战争,我认为不管过程多么艰巨,多么残酷,付出的代价多么惨重,但战争的最后胜利必将属于中国人民。第三、这场战争我估计是场持久战,约需七、八年才能结束。因此,必须做好长期抗战的思想准备和物资准备。第四、我师官兵目前正在进行有针对性的军事训练,随时听候中央和军委的命令。一旦接到命令,我师全体官兵将义无反顾地奔向抗日战场。我们将在中央和军委总的战略思想、方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本土作战及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狠狠打击敌人,誓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随后又谈及我本人的生平情况,我认为这没有什么好说的,我本是湖南湘江边上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投身革命后,在党的培养和主席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的一名普通的红军指挥员。因此,我建议斯诺有时间到我们近卫师去采访一下。但我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斯诺果然去了,而且一去就是一个多星期。他在程政委和唐副师长的陪同下,观看了近卫师的军事训练和演习,考察了部队的生活、文化学习、生产基地、医院、兵器研究所、兵工厂等单位,与许多官兵自由交谈。顺便还参观了苏区正在兴建的榆林机械厂、水泥厂、神府煤矿、包头钢铁厂等中小型企业。近卫师为欢迎斯诺的到来,还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文艺晚会。斯诺观看之后,对近卫师文工团的精湛演出赞叹不已。斯诺对在近卫师的所见所闻,称之为奇迹。后在他《西行漫记》一文中这样叙述:

  “……在众多的红军部队中,中央近卫师可说是别具一格。它是一支英勇善战的优秀军队,信仰坚定、纪律严明、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主要靠缴获对手的武器来装备自己)、编制科学、注重文化素质的提高、战术灵活机动,具有压倒一切强敌的英雄气概。其师长陈树相是红军中一位传奇式人物,虽没进过学堂门,但酷爱学习,是战火中成长起来的智勇双全的红军高级指挥员。他年轻俊朗,谈吐儒雅,知识渊博,具有很高的军事素养。临敌对阵,沉着冷静,反应灵活,判断准确,指挥果断,凡与其对阵之**将领,无不败其手下……”

  近四个月的采访使斯诺思想感情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对中国g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的高级指挥员,他对红军中的普通战士以及苏区的农民、牧民、工人、共青团员、少先队员,都有了真挚的热烈情感。辗转回到北平后,斯诺将此次采访所写的一篇篇轰动一时的通讯报道,汇编成《红星照耀中国》(又叫《西行漫记》)一书出版。在书中,斯诺向世界对中国g产党和红军,以及苏区人民作了真实报道,这对让世界了解中国g产党及红军,对打破国民党的舆论封锁,澄清事实的真相起了很大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也推动了中国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

  自斯诺访问陕北,把陕甘宁苏区的新鲜气息传播出去后,外国友人纷纷前往陕甘宁苏区参观访问,红色中国的大门终于敝开了。继斯诺之后马德海来到了延安,随后来到延安的有史沫特莱、尼姆·威尔斯、厄尔·h利夫、托马斯·阿瑟·毕森、拉铁摩尔、菲力普·贾菲等各国新闻界人士,m主席等中央领导先后接见了他们,并与其进行深入的交谈。通过这些交往,扩大了中国g产党及红军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国的进步人士以及海外华侨纷纷来到延安,有的直接进入前线,帮助根据地军民抗日;有的则捐钱损物并通过各种途径,支援根据地的军民抗日;为中国人民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亲爱的读者:

  请允许我将此书作点说明,有个别读者看了前两、三章后,耽心本书第二卷会改变原来的创作风格。这点请你们放心,小说还将保持原有的风格,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我只是将战争放到更大的空间、更高的层次来进行。我会遵循原来的历史,但不会改变或歪曲原来的历史,个别地方只是进行一些叙述,便于读者正确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而不象其它书那样一味地盲目的打打杀杀。前三章叙述描写了原来历史中的一些政治因素,只是为后面的抗日战争作些铺垫。因为,战争只是政治的一种延续或者说是为达到政治目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结果。因此,为什么要进行这场战争和怎样进行这场战争的背景要交待清楚,其次为取得这场战场胜利所必备的种种因素,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制订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及战略战术,但这些都必须由中央和最高领导人来确定,而不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小说主人公只能在中央大的方针及战略思想指导下作战,否则就是乱打一气。同时,这样才能使小说有更深层次的意境,有较高层次的可读性、可信性及咀嚼性。希望广大读者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吧!鼓励我吧!相信作者也绝不会令广大读者失望的!


  (https://www.23hh.com/book/111/111497/5907316.html)


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www.23hh.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3h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