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 最后的枭雄 > 374,朝廷恐慌

374,朝廷恐慌


  光绪二十年的冬季,大清国的京城时常风雪交加,笼罩在冰天雪地之中。满清朝廷也是愁云惨淡,朝野内外一片哀鸿。眼下和日本的战争局势十分不妙,可以说已经到了危险之境,以淮军为主力的清军在辽东战场上一败涂地,北洋海军也是元气大伤---受损严重的战舰都无法得到良好的维修,只能带伤坚持---这再一次暴露了李鸿章所谓造船不如买船的洋务理念的短视!

  当日本人的海军工厂迅速修好了在战斗中受损的军舰而重新投入战场时,北洋海军的舰船依旧是遍体鳞伤!在大东沟海战中很不走运地负伤的丁汝昌郁闷地看着停泊在刘公岛军港内的北洋舰队,那些主力战舰无一例外都带着大小伤痕。如果这些舰船带伤出战和日军联合舰队海战,估计十有**是彻底回不来了!

  所幸朝廷因为日军占领了旅顺口而吓得不轻,年轻的光绪帝害怕日军趁机在天津登陆威胁京畿而下令北洋舰队逡巡海口,勿使敌舰进抵京畿。李鸿章中堂更是以保船为要,严令丁汝昌不得轻易浪战而使淮系最后一点本钱都消失在大海里---当然,老李中堂还是为保船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游弋渤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以震慑倭寇宵小!

  颐和园里的慈禧太后这些天来心情一直不好,翻过年来就是她的六十大寿了,可清日战争却似乎遥遥无期地看不到终点---慈禧太后很希望战争早点结束不至于影响她的华诞盛典!然而她一直倚为臂助靠山的淮军却让她大跌眼镜,在战场上一败涂地。

  真是一帮废物!慈禧太后在心里咒骂着---李鸿章啊李鸿章,平日里能说会道的说什么淮军天下无敌,还有什么北洋海军远东第一。可真打起来却是银枪蜡样头---就象那太监一样看着是男人却硬不起来!

  唉,眼下再多抱怨甚至咒骂都没用了,小日本眼看着如狼似虎地要杀进奉天了,甚至连京师都有可能不保,该怎么办呢?这会儿朝野内外都嚷嚷着要治罪李鸿章以谢国人!李鸿章没有搞好朝鲜、辽东的事情,撤职是肯定的但治罪嘛暂时放一放吧---毕竟是同治中兴名臣,又是大清国的中枢重臣,辛辛苦苦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

  可是用谁来替换李鸿章收拾眼下这个烂摊子呢?南方舆论以义勇公呼声最高,就是在北方也不断有人呼吁调义勇军北上抗击倭寇。朝廷中不少清流大臣也纷纷要求皇上宣召义勇公北上指挥御敌,指望义勇军大举出兵东征!

  唉,这可如何是好呢?慈禧当然知道如果义勇军出马当可高枕无忧,可是她打心眼里不希望义勇军北上---那个死鬼在南方呼风唤雨的折腾,自己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算了。可义勇军要是来了北方,这大清国可就保不齐天翻地覆啊!

  多年来这大清国就象一张太师椅全靠四条老虎腿支撑着,一条是南方的义勇军,一条是北方的淮军,另一条是以皇族为首的满清权贵,最后一条就是朝廷的清流大臣。多年来慈禧太后就靠着这四条腿平衡着大清国的政治格局---用清流压制权贵,用皇权抑制清流;扶持淮军对抗义勇军,用义勇军威胁淮军---不能不说慈禧这个女人家摇身一变成为政治家后,其娴熟的政治手腕平衡大局的功夫还是令人佩服的!

  现在眼瞅着淮军这条腿不行了,爱新觉罗家的江山开始摇摇欲坠,再把义勇军放进北方京畿重地,那大清国还有得玩吗?

  慈禧太后长吁短叹,坐在暖炕上两眼发直。思虑半天,还是拿定主意暂时不用义勇军---还是赶紧和倭寇议和吧,别打了---再打下去,大清国不是亡于小日本之手就是被义勇公那个死鬼翻了天!

  乾清宫里,时年二十三岁的光绪帝正在和翁同龢以及一班军机大臣们商议辽东战事和替换李鸿章的人选等事情。近来的战局令年轻的皇帝一日数惊,他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国家领导人的担惊受怕和巨大的压力!

  眼下清日战局令人忧心忡忡,海上方面北洋舰队已经龟缩在威海刘公岛基地不敢轻举妄动,偌大的渤海湾实际上已成为不设防之处,几乎可以任由日军进出---所幸严冬酷寒,渤海湾已经开始封冻,令敌人短时间内无法登陆天津---真是老天保佑啊!

  陆上方面,清军丢掉大连湾后,已经退守辽河一带构筑新的防线,企图将倭寇阻截于辽河一线以保护龙兴之地---奉天府。年愈七旬的老将宋庆已被朝廷委以前线清军各部除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所部外的清军统帅,正在调兵遣将防御日军。

  然而朝廷对能否在辽河挡住倭寇的进攻并没有信心,虽然四川提督宋庆老当益壮但毕竟老了,其部毅军也未必是日军的对手---和日军几番交手也是败多胜少!

  而且李鸿章丧师辱国难辞其咎,也该另派大员取李鸿章而代之,否则如何向愤怒的国人交待呢!

  可是派谁呢?义勇公当然是众望所归,但太后老佛爷却不同意,声言南方乃大清赋税命脉,岂能轻易动摇乎?若义勇公北来却被倭寇偷袭江南,罪莫大焉!

  老佛爷这话说的冠冕堂皇,明眼人却都心里明白太后不过是对义勇公心怀忌惮。就是奕譞等王公亲贵和各位军机大臣哪个又不是对义勇公闻之色变呢---一想到这位爷不假于色的怒斥,众人都是心里打鼓!

  光绪帝倒是希望调义勇公北上主持大局,在他心里也只有李旭能让他信服!可是不仅太后反对让义勇公进京,满朝王公大臣也惟太后马首是瞻。就是老师翁同龢等主战派也对让义勇公出马不以为然---翁同龢的目的是扳倒李鸿章而取而代之,他可不希望好不容易“干掉”了老李中堂又来了一个更厉害的小李中堂!

  翁同龢明白,义勇军可比淮军“狠”多了,义勇公也绝非李鸿章那么好对付---那位爷气场太强了,连他这个帝师见了义勇公也心里发憷!

  于是乾清宫里众人一片声儿地反对调义勇军北上增援,光绪帝都奇怪了---怎么平常从来尿不到一个壶里去的王公亲贵和清流们竟然都异口同声地支持太后呢?平常吵吵嚷嚷说淮军这也不行,北洋海军那也不行,什么都不如义勇军的清流们怎么都不支持天下第一的义勇军北上呢!

  年轻的光绪帝有点愤怒了,拍着龙案说道:“众位爱卿既然都认为义勇军不能轻离江南,那么眼下谁人可以代替李鸿章主持东征大局呢?辽东前线还要不要打了?祖宗的龙兴之地还要不要了!”

  眼见皇帝发毛,众人心里也是犯愁---是啊,不用义勇公,哪用谁?满朝文武又有谁能取代李鸿章呢?起码这大殿里面没一个能排上用场!

  大家你看看我,我瞅瞅你,都不说话---都等着别人说话---这年头出主意容易得罪人但给别人挑刺却能显出自己的“高明”!但冷场也不是办法,翁同龢想了半天,硬着头皮说话了---毕竟他是皇帝的老师啊,关键时候还是要站出来热热场子嘛!

  翁同龢说皇上别急,能代替李鸿章的自然不止义勇公。淮军、义勇军都是出自湘军,眼下湘军虽然式微但老将犹存,如两江总督刘坤一便是湘军宿将,能征善战,当年亦是平定长毛捻匪的功臣!另外,湖南巡抚吴大徵也曾随左宗棠西征历练,颇通军务。该员亦自请辽东御敌,殊为难得!若以悍勇之湘军出征,或有可期也!

  众人都是面面相觑,心说湘军?现在还有湘军吗?就中原、北方残存的那几营湘勇也能叫湘军?可是…得嘞,就叫刘坤一、吴大徵去吧,权且死马当作活马医---万一赢了呢?世事无常,谁敢肯定刘坤一不行呢?遂一股脑地同意翁同龢的建议,都说刘坤一可以---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吴大徵不错---雄心壮志,投笔从戎!

  于是朝廷下旨将李鸿章撤职留用,戴罪立功。命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主持东征战事并“关内外防剿各军均归节制”。湖南巡抚吴大徵帮办北洋军务,调集关内湘军诸营开赴辽河前线。

  远在江宁的刘坤一突然接到朝廷这道谕旨,一夜之间愁得头发都掉了不少,自己好端端地在江宁吃香的喝辣的舒舒服服,冷不丁要去关外天寒地冻的辽东打仗---奶奶个熊,这谁拍老夫一黑砖啊?跟他势不两立!

  可是朝廷旨意已下,岂能不去?违旨可是杀头大罪!刘坤一万般无奈,只好求见义勇公。他想如果义勇公能派几个师的义勇军给自己带去辽东,那就好办了!11


  (https://www.23hh.com/book/174/174528/9425607.html)


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www.23hh.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3h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