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 张骞出使西域 > 第十四章【上】

第十四章【上】


  夕阳西下,人在天涯。

  张骞甘父伊于成阿依静一行四人历经奇险、克服万难,终于在第十三天后翻越葱岭,翻越张骞幼时心中无限向往的“仙山”。

  四人深情回头,一抹余辉染红了远处的雪峰,红白相衬,煞是美艳!

  两日后,四人入得大宛。张骞记得车血仇说过,大宛西北邻康居,西南倚大月氏、大夏,东北临乌孙,人口数十万,大小属邑七十多座,农牧兴盛,主产稻、麦、葡萄、苜蓿,尤以汗血马驰名远播。

  时下秋尽冬来,这里的一切与西域诸国大不相同,尤其是人们的长相。男子大多身材高大、体格健硕,身着羊皮或狐皮大氅,头发坚硬卷曲,颧骨突出,眼睛微微下凹,眼球呈灰褐色,脸型扁窄,仿佛叫人用砖头拍过。高高的鼻梁冻得像红辣椒,倒插在白皙的面颜上。这里的女子虽无中原女儿那种“闭月羞花”之容,亦无“沉鱼落雁”之姿。然个个皆高大白净,长发如瀑,笑靥若花,丰腴娟秀,皎若秋月,令人见之忘俗!

  四人行走在大宛国繁华的街市上,俨若走进了“大观园”,所见之处尽皆新奇无比,熙熙攘攘,一片繁华。

  伊于成自是从未见及如此壮丽的场面,看着看着,不觉痴了。每当目光落到这些异族女子身上时,除了惊讶还是惊讶,目为之眩。忽然,不经意间猛然想起身旁的阿依静,不觉吓出一身冷汗,红了脸偷偷睃眼瞧去,却惊喜地发觉阿依静的目光并未落在自己身上,亦自东张西望,满脸新奇与激动。伊于成蹑足悄悄转到阿依静身后,顺着她的目光眺开,心里霎时塞塞的,仿佛叫人给狠狠打了一锤。因为,目光的那头正是一个英俊健硕的大宛青年。

  当此情下,伊于成直是心若沸汤,口如黄连,傻愣愣地站着局促无措。自望天崖跌断左腿,伊于成便开始有了一丝不易觉察的自卑,只是极少显露这种情绪。之于阿依静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亦是更加在意,格外敏感起来,仿佛一把沙子,越是想望努力地抓住越是渗漏得多,越是渗漏得多内心越是着急,继而越是悲苦。

  突然,阿依静猛一扭身,见伊于成神色有异,诧道:“你怎么啦?”

  伊于成失措无语,抓起身旁货摊上一根红通通的胡萝卜塞进嘴里,发出一声声清脆的咀嚼,眉语目笑地道:“胡萝卜,你没吃过的吧?”

  阿依静把嘴一扁,低低道:“我见你方才脸色不对,心情不美丽吗?是不是……”说到这里,阿依静似乎明白了什么,侧头向对街那大宛青年瞧去,旋即看着伊于成只是媚笑。

  伊于成被阿依静揭破心事,见窘无地,把头垂得更低,讪讪道:“静静,其实我……我——你……”正说着,一冰凉物事忽而塞到唇边,伊于成定神一看,是一颗晶莹如瑙的葡萄,不觉咧嘴笑开,凑了上去。

  阿依静道:“好吃吗?”

  伊于成抑制住激动,然然可可,颠头播脑以示作答。

  阿依静喜道:“那你明白我的意思啦?”

  伊于成见说,突然又当头愣住,嗫嚅道:“什……什么意思呐?”

  阿依静娇嗔道:“你……你。唉,慢慢想吧。”说完会心一笑,向张骞甘父走去,走出不几步倏尔回头,见伊于成仍是傻傻地立在当地,却是嫣然一笑,百媚骤生。

  张骞和甘父边走边看,各是心事。在张骞眼里,这里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虽是新奇,更重要的是记在心里,搜集更多有价值的资料以便日后带回大汉,报效朝廷。这繁华的街市上除开那些日常用具,最是吸引张骞眼球的就是各种特产,譬如“葡萄、核桃、石榴、胡萝卜、胡麻、胡椒”,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大汉所没有的,然而却格外实用,就好比这里没有大汉的丝绸一样。

  “使君,这便是苜蓿,听说是专门供养汗血宝马的食料!”甘父拈起一根颜色极鲜极绿的苜蓿草,晃到张骞眼前,笑道。

  “人能吃吗?”张骞接过在手,见其翠色欲流,不觉道。

  “当然不能,畜生吃的人怎么能吃啦!”甘父见张骞在鼻端嗅嗅,急忙阻道。

  “老先生,这个……”张骞突然亦觉自己的这句话仿佛多余,但转念想想,既然摆出在摊,陈列客前,必有一定道理,是以向着一位鹤发童颜的摊主指了指手上的“苜蓿”,又指指自己的嘴巴,作询道。

  那摊主看懂了张骞的手势,眯着眼,裂开鲜红的嘴巴笑着点头。甘父通晓多国语言,瞪着眼睛诧道:“你说这个也能吃?”

  那摊主见甘父似乎非是大宛人,然其一口流利的大宛语却极是地道,神色更是虔诚慈善,扯着干枯的嗓子道:“吃得,吃得!这叫苜蓿,主要作汗血宝马的草料,但在饥馑之年亦可作人食,于滚水中煮开,可清炒可凉拌可配菜,味道好极啦!”

  甘父把这老者的话告诉张骞,张骞惊喜道:“太好啦,真是一物多用的绝佳食料。将来……将来我们一定要带回大汉,让大汉的马也能吃上这样的上等草料,甚至……甚至饥馑之年,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就多了一条活路!”说完,张骞突然想起家乡的美食来,脑海中浮现出“城固面皮”、“菜豆腐”、“酱爆牛肉片”、“细烩羊肉面”、“清蒸汉水鱼”……

  正自沉思,嘴角漾笑,忽而右肩“啪”的一沉,吓得张骞仿佛从梦中跌醒,却见甘父指着一匹高大俊朗、身如火炭的马如痴如醉道:“使……君,使君——这就是汗血宝马!”

  张骞快步趋前,目不转睛地拿眼在那马身上前后左右瞧了个遍,只见那马体型饱满优美,头细颈长,宛若鸟状;全身肌肉发达,皮薄毛亮,四肢修长,步态轻灵,直是一匹绝世好马!

  甘父与那马主人攀谈正欢,见张骞凑过来,转述主人的话:“主家说了,此马属山地马种,蹄坚抗疲,流汗如血,日行千里,夜行八百,追风逐电,寻常骏马望尘莫及。还有个显著优势就是非常耐渴,即是在大漠烈日酷暑下奔驰,一日也只需饮水一次,用于长途跋涉行军打仗,最是没得话说!”

  张骞听了甘父此述,突然热泪盈眶,抑制不住满心激动,喃喃道:“两军对垒,唯兵刀尖利,唯战马骏捷,此两者,关乎胜败!”

  甘父见张骞动容,亦叹道:“使君,十年了——我们若是早十年来到大宛,将此等马种引回大汉,或许胜败之数已分!”说完,甘父又补充道,“至少,大汉边关百姓和将士可少遭磨难,少受摧残!”

  张骞笑笑,拍拍甘父道:“现在亦不晚!”

  阿依静站在一旁,细听张骞甘父对答,想起国破家亡,更是耸然,突见伊于成冲着自己傻笑,赶紧侧过头去,悄悄试去眼角泪花。

  次日,四人在隆重的礼仪下,以上国使臣的身份觐见大宛王。

  在威武雄壮的军乐声中,张骞四人入得大殿,但见其内陈设奢华,金碧辉煌。大宛王正身端坐,方面大耳,两目深陷,炯炯有神。一番寒暄,张骞见大宛王才智卓绝,谈吐儒雅,对四人的到来极是热情,心中喜慰不已。

  大宛王举杯过顶,与张骞对饮,赞道:“大汉与大宛相隔万里,使君不畏艰难,历经万险,此等精神实是叫本王钦佩投地,仰慕无已!”

  张骞回杯答礼,一饮而尽,笑道:“承先辈之遗光,本使力尽匹夫所能,即是为国捐躯亦自无悔!”说完,他突然想起屈原的那句“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不觉潸然泪下。

  大宛王续道:“本王素闻大汉富庶,一直非常渴望与贵国通商交好,然苦于匈奴王庭百般阻挠,加之远隔千山,是以未能如愿。”

  张骞见说,喜道:“本使此番西征便是奉我皇之命,寻求大月氏联兵北击匈奴,开通商道,与西域诸国以及大宛诸国互通友好,促进各国之间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融合,以‘开放包容、平等互信’的宗旨实现富民强国、造福苍生的夙愿!”

  大宛王见张骞说得远大豪迈,极是高兴,又是在酒酣耳热中,不禁朗声道:“欲至大月氏须先经由康居,本王愿派出使节和翻译为张使君开道,护卫使君顺利抵达。但凡有求,请使君尽管开口,本王无有不应!”

  张骞见说到话头上,“来而不可失”,离座行礼,躬身道:“本使素闻贵国有绝世好马,道是‘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想我大汉幅员辽阔,人丁兴盛,兵多将广,物华天宝,富甲东方。然而,却无此等良驹,以致疆场拼战,屡败匈奴。诚蒙大王见爱,本使乞请大王赐此良马于大汉,亦可算作是贵国向我大汉示好之资,本使归国面见我皇,必定如实禀奏,重重酬谢!”

  大宛王听后,满口应允,并向张骞讲述了关于此马的一个神奇传说——

  数百年前,大宛国西南某座高山之巅出现一匹天马,其状如白犬而黑头,颈长而身轻,见人则飞,鸣若龙吟,数千人捉之不得。无奈之下,聪明的大宛人历时两年在全国搜集数百匹上等五色母马聚集山下,以此吸引天马下山交pei。一年后,天马便再也没有出现过。当人们清理马匹时,惊喜地发现十几匹通体殷红、奔驰迅捷的小马驹杂然其间,其后以此交pei延续,便形成了大宛国特有的马种,天下独绝。

  八十多年前,一位外号道“一笑绝尘”的武林奇人听说了此等神马,自忖轻功冠绝天下,无人能及,因此念生与汗血宝马一较高下之意。哪知,百里内连番比试十数次竟次次皆输,此后便隐迹江湖,终生不复出……

  听到这里,伊于成心往神驰,喃喃自语:“前辈神功盖世,名满天下,想不到都……唉,我更是不可能的啦!”

  阿依静在侧,盯着伊于成道:“什么不可能呀?”

  伊于成微微一笑,柔柔地看着她,将一颗圆润欲滴的葡萄塞在她嘴里,轻轻道:“吃啦!”


  (https://www.23hh.com/book/180/180256/9127217.html)


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www.23hh.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3h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