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 晋时归 > 026扎根泰山

026扎根泰山


  泰山。

  唐一明曾经不止一次的去过泰山,被评为五岳之首的泰山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只是,那种印象,是他在现代旅游的时候留下的。当他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泰山脚下时,那种感觉,和在现代的感觉,完全是两码事。

  郁郁葱葱的泰山脚下,透着无比的荒凉,除了山林中鸟兽的叫声外,他再也听不到其他能叫唤的动物的声音。

  天色渐渐地黯淡了下来,疲惫不堪的百姓,无法再行走,饥饿和疲劳,一直在纠缠着这些人。粮食已经没有多少了,无论怎样,都不够这将近五万人吃的。为了抵挡饥饿,唐一明下令所有的人在附近找点吃的,先填饱肚子再说。

  泰山的脚下,升起了一堆堆的篝火,疲惫的人们躺在火堆边睡着了。

  篝火外围的树林边,有不少正在站着岗的士兵,他们是所有民众的保障,以一定时间为期限,施行岗位交换的制度。

  唐一明躺在一个草地上,他平躺着,双眼望着天空中的点点繁星,觉得此刻是无比的累。

  身体上的疲惫对他来说,已经不能算累了,他已经习惯了。

  “呼!”

  唐一明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那口气里包涵了许多复杂的事情。

  “这个时候,燕狗已经南下包围了邺城了吧?也不知道王凯和李国柱怎么样,是否在燕狗到来之前便已经撤离了?”

  唐一明脑海中记挂着一些事情,怎么也睡不着,他坐起身来,看了看周围的人群,心中淡淡地说道:“这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而已,如何驻守在泰山,养活这么多人,确实是个大问题。非常时期,非常手段,看来我得学学红军的先辈们了,爬雪山过草地两万五千里都走过来了,我这点困难算什么?”

  想到这里,唐一明的信心更加坚定了。他必须在这里坚守到王凯和李国柱的到来,然后带着他们在这里长久的坚持下去。他也曾想过去投靠晋朝,可是晋朝的那些士族,那些王公大臣,又有几个能看得起出身微末的百姓呢?加上他对历史的了解,晋朝就是一个偏安的朝廷,若想指望着晋朝来解救天下黎民于战火之中,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唐一明细细的盘算着自己的打算,想着怎么迎接新的一天,一种不再逃避,不再有追兵的日子。

  第二天一早,唐一明便开始着手自己的发展计划,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他的心里,泰山就如同一座宝藏一样,他昨天晚上没有能够看清楚泰山的全貌,今天准备带着一部分人上山,去看看这座古老的原生态的大山。

  唐一明带了黄二和十个士兵上山,其他的人则全部留在山脚下,百姓砍树伐木,为营造房屋做准备,士兵们去附近打猎、挖野菜。

  唐一明和黄二等人一路攀爬,沿途浏览了不少风景,期间也听闻了不少野兽的叫声。

  走了大半天,唐一明和黄二等人才攀爬到了半山腰。

  唐一明等人稍微歇了歇,然后继续攀爬,非要登上泰山的最顶峰不可。

  又连续走了一个多小时,唐一明等人总算登上了巍峨的泰山,站在了泰山的最顶峰上。

  好不容易爬了上来,唐一明等人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全部坐在了周边的岩石上。

  “将军,登山,可真他娘的累,我平时在平地上跑,也很少累成这个样子。”黄二伸出左手,用袖子擦了擦脸上的汗水,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

  唐一明也气喘吁吁的,缓缓地说道:“这里可是东岳,泰山十八盘你没有听说过吗?”

  黄二摇了摇头。

  唐一明笑了笑,便缓缓地说道:“泰山十八盘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

  他说到这里,突然就停住了,不再继续说下去了,因为他突然想起来,自己一路攀登上来的道路,都是石块沙砾,根本没有任何石阶。他缓缓起想起,这泰山十八盘似乎是明朝修建的,可现在离明朝还相隔一千多年呢。

  黄二和其他士兵听了,都眨巴眨巴眼睛,直直地望着唐一明,准备静静地聆听着关于十八盘的事情,可谁想到唐一明竟然会突然中断。于是,黄二便急忙问道:“将军,你怎么不说了?”

  唐一明嘿嘿笑了一声,随口说道:“没啥好说的,不能同日而语。我当年也没有怎么攀爬过,都是坐着索道上来的。”

  “将军,啥叫索道?”一个士兵好奇的问道。

  唐一明解释道:“这索道吗……索道就是一个可以乘坐的工具,可以从山脚下一直做到山顶上,高高地悬挂在半空中,沿途可以欣赏着周围的美景。”

  黄二那一只独眼眨了眨,然后扭过头,望着天空,似乎在幻想着索道的样子。

  “将军,那你说的,岂不是会飞的马?”一个士兵叫道。

  唐一明不禁觉得好笑,一千多年后的东西,如果全部放到现在这个时代,恐怕这些人都会觉得很神奇。他略微点了点头,淡淡的说道:“大概就是那个样子吧。”

  他说话这句话,便站起了身子,留给了黄二等人无尽的遐想。

  唐一明走到了一块石碑前,见那上面刻着三个大字,那三个大字他自然认得,便是矗立在泰山之巅的“玉皇顶”。他浏览了一眼那块石碑,然后走到悬崖边举目四望,云海茫茫,浩瀚无际,他顿时感到心胸豁然开朗。

  此时的泰山依然披着萧索的冬装,疏虬的枯枝、苍翠的青松、枯黄的灌木、裸露的岩石构成了一幅苍朗的山景。残雪被封干了,或斑斑驳驳地铺撒在山坡上,或如银瀑倒挂在跌宕的涧溪中。岩石毫不掩饰地坦裸着奇丽,整座山像是由大大小小的乱石堆成,或突兀涌出于山坡峰腰,或壁立千仞如斧劈刀割。

  唐一明曾经到过不少名山,有的清幽,有的险峻,却从没见过如此雄浑苍朗的山色。或许是因为千年前与千年后的不同,他此时看到的泰山,是一种至刚至阳的美,是一个敞开了的胸怀,是一股激荡于天地间让人难以消受的气势。

  面对这样的景色,他不禁想到了一些古人发出的感慨,如司马迁的“或重于泰山”,如李斯的“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泰山也坦坦荡荡地接受着历史给予的殊荣,并把它凝聚成代表中华民族气节、品格的泰山精神。

  于是,他的思维活跃了起来,山景和历史汇聚成茫茫苍苍的云海,层层叠叠地向他涌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油然升起于胸腹间。

  这里曾经是帝王封禅的地方,飘荡的当然是高贵之极的帝王之气。秦始皇在天下一统之后的第三年,在泰山上举行了封禅大典,并且刻下了一块高三丈的石碑立于巅峰,而这块石头,正矗立在唐一明的身边。后来,汉武帝也来了,而且还不止一次的来,都在泰山之上举行了封禅大典,这也使泰山拥有了极其浓厚的帝王气息。

  当然,历史的年轮并没有止步。在秦始皇和汉武帝之后,汉光武帝、唐高宗、唐明皇、宋真宗、康熙、乾隆,一个个步履矫健,春风得意。泰山绝顶雄风激荡,洪钟大吕响彻天穹。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唐一明发出了一声高亢的声音,声音随风摆动,飘荡在了空气之中。

  他这一声发喊是发自内心,他所想到的一切,都是发自内心,他初开始选择泰山只是为了躲避胡虏骑兵的侵扰。此时此景,当他又一次站在泰山之巅的时候,他看到的是一种希望,一种未来,一种在他内心逐渐崛起的强烈的民族意识。

  “啊——”

  唐一明控制不住心情的激动,大声地喊了出来。

  他看着那些虚无缥缈的云海,他觉得,他的希望就在这里,在这个到处透着帝王之气的大山之中。

  转过身,唐一明看到黄二等人都站了起来,在向四周眺望着,他们每个人的脸上显示出了对泰山的喜悦。

  唐一明走到了黄二的身边,将一只手搭在了黄二的肩膀上,眼睛望着远处的云海,缓缓地说道:“小黄,咱们以后再也不用逃避了,咱们就在这里住下了,为了驱逐胡虏奠定基础。”

  黄二扭过脸,望着唐一明,见唐一明紧紧地皱着眉头,深邃的眼睛里透着一股寒光,让他的身体不由得微微颤抖了一下。

  “将军,真的不用再走了吗?”一个士兵问道。

  唐一明重重地点了点头,说道:“不错,咱们一路逃了过来,本以为南边要比北边好,可谁曾想,南边比北边更糟。南也好,北也好,到处都是兵荒马乱的,在哪里都一样。”

  他说完这句话,所有的士兵的心头,都涌出了一股子极大的希望。

  从泰山上下来之后,天色已经很晚了,山脚下的百姓和士兵都在吃着白天四处采来的野果、野菜,或是打猎打来的野兽的肉。五万人,对于唐一明来说,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人的吃饭问题,只怕会发生民变。

  唐一明是想的很清楚了,他要生存,就要去改变,不能一直指望着啃树皮吃野菜,就算打猎能吃到肉,动物再多也有灭绝的时候。所以,唐一明决心明天去附近看看,看看有没有什么植物可以大面积推广种植的。

  “你他娘的快给我交出来!”一个十分暴躁的声音在唐一明身后的民众中间响了起来。

  唐一明扭过头,看到几个士兵正在抓着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手中的长戟横在了身前,挡住了周围的民众。他立刻站了起来,急忙走了过去。

  “放开我,快放开我!”那个男孩大声喊道。

  “他还是个孩子,你们快放开他!”一个二十多岁的女人跪到在了那几个士兵的面前,双手扒开那几根长戟,眼睛里满是泪水。

  “娘,你快起来,别跪他们呀!”那个男孩大声冲那个女人喊道。

  唐一明走了过来,看到几个士兵和十几个百姓发生了冲突,其中一个士兵紧紧地抓住了一个男孩,其他的几个士兵正在用长戟挡住那个跪在地上的女人。女人的身后站着一个老人和十几个孩子,眼神中充满了愤怒,但是面对这几个士兵手中的武器,却又不敢行动。

  “怎么回事?”唐一明走了过来,急忙问道。

  那几个士兵一见到唐一明,便立即收起了手中的武器,毕恭毕敬地说道:“唐将军!”

  唐一明走到了那几个士兵的身边,看着那个小男孩正用一种十分愤恨的目光望着抓着他的那个士兵。他对那个士兵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你为什么抓着一个孩子?快放开他!”

  那个士兵的手松动了一下,但是没有放开那个孩子,缓缓地说道:“将军,他偷了我的一块肉,还死不承认!”

  “一块肉?”

  唐一明看到周围的一切,已经大致知道了事情的起因,便说道:“一块肉而已,至于你们这样吗?快放开那孩子!”

  “将军,那可我辛辛苦苦打来的猎物,我连吃都没有吃,就被这小子给偷走了,来找他理论,他还死不承认!他要是不交出那块肉,我是不会放开他的!”那个士兵道。

  唐一明看了一眼那个士兵,似乎是在渡黄河的时候为他撑船的那个人,见他手里紧紧地抓着那个孩子,始终不肯放手,便大声叫道:“放开他!”

  那个士兵见唐一明眼睛瞪的大大的,脸上的青筋也暴起了,他胆战心惊的,双手便松开了那个孩子。那个男孩没有及时离开,而是朝那个士兵身上吐了一口口水,然后将那个跪在地上的女人扶了起来。

  “什么人民的军队?都是狗屁,只知道为自己着想而已,我呸!”一个围观的老汉喊出了这句话,转身便离开了。

  唐一明见周围聚集了不少人,这个士兵的行为有损了他在百姓心中竖立的良好形象,寻思来寻思去,便大声对那个士兵喊道:“你给我跪下!”

  “将军,我……我犯什么错了?”那个士兵脸上一惊,急忙问道。

  “跪下!”躺椅厉声说道,“我们是人民的军队,保护老百姓是我们的职责,你竟然为了一块肉,和一个孩子大打出手,有损了我军的军纪和军容,必须严肃处理!”

  那个士兵不但不跪,听到唐一明的叫喊,反而大声叫嚷了起来:“什么狗屁军纪?军纪在哪里?老子跟着你,就是为了能有吃的喝的。你倒好,老子辛辛苦苦打来的猎物,连尝都没有尝,就被这小兔崽子给偷走了。你不但不替我主持公道,倒帮起这个小兔崽子来了。早知道你十个没有前途的将军,我当初就不应该跟着你!兄弟们,咱们走,不给他干了,咱们另找出路!”

  其他和那个士兵站在一起的人都纷纷动容,大声说道:“不干了,这兵没法当了,连口吃的都没有了!”

  这几个士兵握紧手中的兵器,便要朝外走,连甩都不甩唐一明了。

  唐一明突然感觉,这伙新收的士兵很不稳定,他们没有跟唐一明共患难过,只不过是因为他杀了那个横江将军,身为都尉的赵全又投靠了他,所以才跟过来的。他觉得此时若不拿这几个士兵立一立军威,让军队在老百姓心中留下好的印象,恐怕以后都会离他而去。没有凝聚力,又何谈去壮大自身的民族,驱逐胡虏呢?

  “都给我站住!”唐一明大声地吼了出来,然后一个箭步窜到了他们身前,一伸手便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你拦住我们做什么,快点滚开,老子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那个士兵大声地叫嚷着,手中的长戟也握的比谁都紧。

  唐一明张开着双臂,挡在了他们的面前,而此时,周围的百姓越聚越多,都在紧紧地盯着唐一明。

  “你目无军纪,动乱军心……”

  唐一明的话还没有说完,便被那个士兵给打断了,他狂吼道:“什么鸟门子军纪?老子自从大魏灭亡那一刻起,就已经不再是兵了,只要哪里有饭吃,老子就去哪里!你快给我滚开!”

  唐一明见那个士兵突然拿着长戟对着他,其他士兵也纷纷效仿。一时间,树根长戟离唐一明的胸膛只有两尺,若是谁往前一杵,只怕就会立刻刺穿唐一明的身体。

  唐一明突然想起,他似乎没有给部队定下什么军纪和法规,以至于号令不明,军法无从实施。于是,他淡淡地说道:“先前没有法规,我不能任意地处罚你,但你扰乱军心,又不能不罚。这样吧,我给你一个机会,你要是能从我身边过去,我就放你离开。”

  那个士兵想都没想,便朝一边蹿开,想要避开唐一明从人群中挤出去。

  唐一明眼明手快,身子晃动了一下,用双手便拨开了那个士兵手中的长戟,然后夹着那个士兵的手臂,逼迫着他转了一下身子,便扫开了其余士兵手中的长戟。而此时,他的左手也顺势抓住了那个士兵的脖子,紧紧扣住了,身体顺势一转,到了那个士兵的身后,右手从腰中抽出了那把还没有来得及交还给黄大的匕首,顶住了那个士兵的脖子。

  这一动作十分的连贯顺畅,也只是两三秒的时间,唐一明便控制住了局面。

  那个士兵脸色铁青,他和唐一明相距有两米之遥,没有想到唐一明的行动会那么快。他急忙丢到了手中的长戟,大声喊道:“将军饶命啊,将军饶命啊!”

  唐一明冷冷地哼了一声,大声说道:“饶命?现在知道求饶了?刚才嚣张的气焰哪里去了?我和你有言在先,你现在没有能逃出去,也怪不得我了。你霍乱军心,竟然敢随便向百姓动手,不杀你,不足以平民愤!”

  唐一明的话音刚落,右手便轻轻地动了一下,便划破了那个士兵的喉咙,那个士兵想喊都喊不出来,双手急忙捂住了脖子,却止不住向外喷涌的鲜血。

  那士兵的鲜血,直接喷涌到了与他对面的几个士兵的身上,那几个士兵登时吓坏了,急忙跪在地上,大声叫道:“将军饶命啊,将军饶命啊!”

  唐一明见那个士兵在地上挣扎了一会,便毙命了,又看了看跪到在地上不断祈求的几个士兵,便朗声说道:“此事皆是他一人所为,与你们无关,都起来吧!”

  那几个士兵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双腿还在不断地颤抖。

  唐一明环视一周,见围观的百姓的脸上都显出了一丝快慰,他便大声喊道:“乡亲们,今天发生的事情,我做为他们的将军,难辞其咎。我再此向你们保证,从现在起,所有的士兵都不得侵扰民众,有一个便杀一个,绝不姑息。我们是人民的军队,一定要做到保护好每一个人的职责。请乡亲们踊跃监督,以正我军纪军容。”

  说完这些以后,每一个民众都对唐一明感到佩服。他们又都想起了这一路上都是他在披荆斩棘,带着他们渡过黄河、济水,又打败了胡虏的骑兵,他们觉得唐一明是真的为百姓着想,所以也就更加坚定了跟着他们的信心了。

  百姓各自散去之后,唐一明立即制定了三条军规:第一,不许擅自侵扰百姓;第二,不许拿百姓的任何东西;第三,不许与百姓发生争执,一切要以百姓为先,当好人民的子弟兵。

  另外,唐一明为了能是号令明朗,也同样制定了一些军法:不听号令者斩,以下犯上者斩,战斗中停止不前者斩,逃逸部队者斩。

  唐一明将此“三不四斩”的军规军法公布到了全军中,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在军队里,唐一明带着他们打胜了不少战斗,除了赵全的手下外,其他的人对唐一明都很崇拜。所以,唐一明也着手整理赵全手下的那一帮子守河的士兵,分别派黄大、黄二、刘三、胡燕等乞活军士兵做他们的头领,并且将所有的军队全部混编成了一支军队,让原来的乞活军士兵教授他们作战的方法和经验。

  唐一明将这些办法于当夜发布了出去,只等着天亮。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https://www.23hh.com/book/183/183455/9415556.html)


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www.23hh.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3h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