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 晋时归 > 186*

186*


  两年后。

  晋穆帝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初四的早上,北方寒冷的二月刚刚渡过,地上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干净,燕军和晋军,便在各自的边防重地展开了厮杀。

  暮云四合,乌鹊乱飞,西边天庭的晚霞像道道血痕紧紧压着大地,莽莽的荒原渐渐黯淡,在暮色中显得更加孤寂与凄清,空气也似乎凝固不动了,只是其中充斥着一股呛鼻的焦臭与浓重的血腥味。

  这又是一处刚遭洗劫的晋军营地。这里没有牛马,没有炊烟,没有人声,只有一座座被捣毁点燃的帐篷,只有尚未熄灭的火光与浓烟,只有狼藉遍地的尸体,人的尸体、马的尸体,只有折断了的兵刃、弓箭、旌旗……

  在这块了无生机、浸满了鲜血的土地上,剩下的生灵只有几匹逃散了又跑回来的战马,它们守在死去的主人身边狺狺地叫唤着,显示它们的忠诚与悲痛。

  在远远的山包前,出现了一小支骑兵队伍。那支队伍钻出山沟在暮色的掩护下成散兵线慢慢地向前移动,渐渐地接近这个阒无人烟的营地。

  远处,点点篝火燃起来了,还隐隐传来“呜呜”的号角声,那是燕国军队在附近宿营。那支小队伍在刚刚降临的夜色中摸进了那片废弃了的晋军营地。为了不惊动附近的燕军,那支骑兵没一人出声,坐骑颈脖上的铜铃全摘除了,每匹马的马蹄上还包裹着羊皮。

  为首的一匹高大的栗色战马上骑坐的便是汉王唐一明,他头戴钢盔,身穿战袍,外面披着一件龙鳞铠,脚上蹬着一双战靴,锐利的目光警惕地注视着周围。

  眼前的这片凄惨景象让那些骑士们沉重地低下了头。他们渐渐围拢在唐一明的周围。

  唐一明轻轻地喊了一声“下马”,便首先跳下马来。

  他牵着马穿行在那片营地里,几匹战马正在那里兀自的嘶鸣。看着这番凄惨情景,唐一明紧紧咬住了嘴唇,一句话都没有说。

  营地里还有簇簇尚未熄灭的火光,唐一明轻轻地击了一下掌,那些骑士都应声围了过来。

  唐一明低声地说道:“大家快动手,看看还有没有喘气的?”

  “大王,燕军的连环马实在太厉害了,所过之处,没有一个人能够生存下来的。这些可怜的晋军士兵,虽然身上穿着我们汉国制造的钢甲,手中拿着我们汉国制造的武器,然而面对燕军的连环马阵,每一个人都被马蹄践踏的血肉模糊,哪里还能有活口。”一直站在唐一明身后的陶豹急忙说道。

  “哎!算了,估计也不会有什么活口了,即使有,也被燕军当做俘虏给带走了。陶豹,这是第多少次战斗了?”唐一明叹了一口气,轻声问道。

  陶豹道:“大王,第四次战斗,还是晋军败,燕军胜。”

  “哎!走吧,回徐州!”唐一明翻身上马,大声喊道。

  不多时,这三十来个骑士离开了这片营地,又消失在山包后面……

  这里是豫州的谯郡战场,燕国平南将军慕容正率领三万精锐鲜卑骑兵,突然袭击了晋军驻守在谯郡的一万士卒,使得没有任何防备的晋军士兵多数死在了燕军的铁蹄之下。

  几天前,驻守关中长达一年之久的燕军,突然有二十万人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回到了洛阳,在大将军慕容恪的指挥下,将二十万精锐之师,分别陈兵在了汉国和燕国的边境上。对于燕军 这一布局,唐一明早有预料。于是乎,他便派人化装成燕军,秘密渡过泗水,偷袭了晋军在淮南的驻军,然后诈败而走,将晋军一路引向了燕国的地盘上。

  燕军不明情况,看见大批晋军在追逐自己的部队,驻守谯郡的燕国郡守便主动出击,与晋军混战在一起,汉军所化装的燕军,趁机撤离了战场。燕军和晋军一阵厮杀后,互有死伤,后来晋军援军赶到,两下一起夹攻,乘势夺取了燕军的谯郡。燕国新上任的豫州刺史慕容正,知道谯郡丢失,认为是晋军不宣而战,便带着三万精锐,重新夺回了谯郡,并且一直追击晋军,四战四捷。唐一明之前所去的那片战场,便是晋军最后一拨人败退后的景象。

  回到徐州,唐一明命令徐州驻军原地待命,百姓不许外出,全部回城。

  州府衙门里,唐一明端坐在那里,口中振振有词的念道:“……还望桓大司马早日发兵,勿要让鲜卑蛮夷尽占了大好河山,汉王唐一明拜上!”

  在唐一明身边不远处,一个书生打扮的人,正在握着毛笔,在一张雪白的纸张上笔走龙蛇,等他放下毛笔的时候,便抬起了头,问道:“大王,写完了!”

  “嗯!写完了就好,等墨迹风干的时候,你就将它裱起来,送到斥候那里,传我王令,让斥候火速送往建康的大司马府。”唐一明轻轻地点了点头,说道。

  那书生“诺”了一声,欠身说道:“大王,请用印!”

  “印?什么印?你是说……印章?”唐一明好奇地问道。

  那书生点了点头,说道:“正是,莫非大王没有印鉴?”

  唐一明道:“有倒是有,只是那是写国书的时候用的,之前刻的王印我又不能带在身上,在王城里没有拿出来,写这封信,还要用印吗?”

  那书生道:“无印不能显示大王的威仪,此虽然是普通书信,却也是大王所发,王印倒是用不上,也该用上大王的私人印鉴才是。”

  唐一明道:“本王没有私人印鉴,姑且就这样吧,你发出去就是了。”

  那书生摇摇头,说道:“大王,万万不可。桓温身为晋朝的大司马,如今更是权倾朝野,所有大事全部由他负责,晋朝天子如同虚设。自从会稽王司马昱失势以后,桓温更加骄横,如果大王不加盖印鉴,只怕桓温会有所慢待。大王,属下这就去命人为大王刻一方印鉴,最多半个时辰便可完事。”

  “呵呵,看来金勇把你送到我身边,还真是有好处的。魏举,这件事就交给你办理吧,早半个时辰,晚半个时辰没有什么差别。只要能够把信送到桓温的府上,你就是大功一件。”唐一明道。

  那书生便是魏举,一年前,魏举在晋朝遭到怀疑,为躲避晋军的追捕,便从建康来到汉国,一直留在了唐一明的身边。魏举拜谢了一声,便走出了大殿。

  晋朝,建康,大司马府。

  “混蛋,混蛋的燕军,混蛋的鲜卑人,混蛋的蛮夷!”桓温气急败坏的大骂了四个混蛋,足可以见他是多么的气氛。

  唐一明的书信还没有到,晋军败绩的消息便首先传来,驻守淮南的两万晋军被燕军偷袭,十有**都死了,对于燕军的不宣而战,桓温气氛到了极点。两年前,他曾经在关中与燕国大将军慕容恪对峙数月,退兵时,两个国家的最高军事统帅曾经有过一次会面,并且订立下了一条不成文的约定,两国友好,互不侵犯。

  这个约定虽然没有达成文字,但是两年来,燕军和晋军的边线上从未发生过任何冲突。刚刚平定整个大西北的燕军需要充分的休息,晋军虽然不需要太多休息,但是面对每半个月才从汉国交换而来的装备和武器,他们也在等,等着用这些换取的装备和武器,配备给更多的晋军士兵。两年来,燕、晋、汉三国虽然鼎足而立,却从未发生过战斗。

  此次对于谯郡之败,桓温窃以为耻,当即下令道:“调集大军,准备攻打燕军,本府要北伐!”

  此话一出,桓温的智囊团中,谢安急忙反对道:“大司马万万不可!谯郡之败,虽然使得我大晋损兵折将,但是究其战因,却不是十分明了。败军士卒回报,只说燕军来袭,可是当我军打到谯郡的时候,反而轻而易举地将城池夺下,只怕这其中是有人故意挑拨。属下恳请大司马收回成命!”

  此时,王羲之不在,反对之人只有谢安一人,其他人都赞同出兵。

  桓温听取意见之后,便大声说道:“本府隐忍两年,厉兵秣马,为的就是等到这个日子的来临。既然燕军先不宣而战,那我军就更加不要客气了,如果不奋勇上前,只怕燕军当我们是缩头乌龟。如今兵甲齐备,粮草充足,又是阳春三月,正是出征的好时候。本府已经决定,再有多言者,定斩不饶!”

  第二天,唐一明的书信到了,桓温浏览完毕,更加坚定了北伐的信念,而且他虽然是大权独揽,但是还有一些人不服他,为了加强自己的个人威望,他便上奏晋朝天子,讨来了出征北伐的诏书。诏书一到手,桓温立刻就命令罗友进军宛城,谢尚进军谯郡,桓云进军汝南,都各率五万精锐。他自己则亲自统领水陆大军十五万,从建康出发,陈兵淝水。

  从建康到合肥,沿途的路上旗幡招展,人声如潮,戈矛成林,刀剑如海,各路大军、各个兵种从四方调来,都匆匆地向北方集结。

  晋军士兵都身披重甲,身材魁梧,孔武有力,骄横的脸上满是一副不可一世的气概;一队队步卒束发裹腿,挟弓挎箭,手执矛戈,簇拥着向前缓慢的行走。尘埃与汗水把那些步卒的脸面弄得污秽不堪,粗布制成的橙色军服印出了一片片白花花的盐渍,但他们仍然齐整地行进着,显示出一种训练有素的军事素质。

  战马嘶鸣,一队队骑兵不断超越身边的步卒,向前赶去。他们身披铠甲,精神抖擞,策马小跑,在拥挤的道路上,拉开长长的队列,扬起一道厚厚的沙尘。辚辚的骡马大车拉着当时的重武,一架架高大的抛石机,一台台巨型弩床艰难地行进在道路上,鞭哨声、吆喝声不绝于耳,无论是驭手还是牲口都大汗淋漓,运载粮秣的牛车马车与人夫挑子来来往往更是不绝于道。

  声势浩大的晋军开始了北伐,三十万兵将以豫州、徐州一带为重心,向北行走。

  桓温北伐,有他自己的打算,两年来,晋朝和汉国贸易不绝,为了能够得到汉国的武器装备,晋朝不惜用重金购买,使得财富外流,倒是繁荣了汉国。可是,此次北伐,虽然目标是燕国,但是面对于夹在晋朝和燕国之间的汉国,桓温也想将其吞并,所以,他才将北伐的重心,放在了豫州和徐州一带。

  燕国,陈留行辕。

  高高的灰墙,黑漆漆的大门,重重院落显示着行辕的森严。行辕周围,雄赳赳的鲜卑武士五步一岗、十步一哨,闲杂人等被驱赶得干干净净。辕门口蹲踞着两只巨大的石刻狻猊,简洁而粗犷的线条勾勒出凶猛与威严。辕门前正中的旗杆上高悬着一面丈许的大纛,中间绣着斗大的“燕”字,辕门两侧停满了文武官员的车马。

  两排高大的武士架起了刀门,从辕门口一直通往议事的大厅,明晃晃的刀斧寒光闪烁,透出一股凛然的杀气。

  行辕内,燕国皇帝慕容俊端坐在龙椅上,面对满朝文武的朝贺,他却没有一丝的乐意,因为燕军正在面临着一场大战。

  慕容俊面色蜡黄,身体消瘦,就连眼神也变得较为呆滞,与两年前那个英气勃勃,容光焕发的皇帝大有不同。他的眼窝深深地陷了进去,不时地咳嗽了两声,淡淡地说道:“诸位爱卿,晋军北伐,大举而来,据斥候来报,这次领军主将是桓温,晋军更是军容整齐,装备精良,实在是不可小觑。朕到此地,不为别的,就是为了督战,以我鲜卑之武勇,大燕之豪气,必然能够一举而击败这支军队。”

  “陛下万岁,我军必胜!”众位朝臣都大声喊道。

  “玄恭,桓温浩荡而来,不知道你可有破敌之策?”慕容俊咳嗽了一声,问道。

  慕容恪看见慕容俊不停地咳嗽,便关怀地说道:“陛下,保重龙体要紧啊!”

  慕容俊呵呵笑道:“放心,朕的身子还硬朗着呢,只是前几天偶感风寒而已。”

  慕容恪早已经心知肚明,慕容俊身体内中毒,能苦苦地撑过这两年,也实属不易,他不愿再过多的去追问慕容俊,当即朗声说道:“启禀陛下,我大燕自从西征以来,历史一年零三个月,剿灭了秦国、凉国、代国,平定了大西北,使得燕国的疆域大大的增加了不少。但是,秦国皇族尚未完全抓到,秦国当年的丞相符雄和名将邓羌至今下落不明,凉国虽然灭其族,却未能使得心服,而代国余孽远遁漠北,此三者都是我大燕的不稳定因素。”

  慕容恪顿了顿,看了看慕容俊的表情,见慕容俊没有腻烦,便继续说道:“另外,泰山汉国的唐一明,经过两年发展,不仅夺去了三韩之地,而且还从塞外通过贸易购进了不少马匹,据斥候回报,汉军已经扩展到了二十五万,其中骑兵六万,海军六万,步军十三万,实力也不容忽视。此次桓温北伐,如果汉军帮助晋朝,我军必然会陷入两线作战。微臣建议,派一个可靠使者出使汉国,先打探一下汉国的消息,然后再做合理的战略部署!”

  “嗯,就依照大将军的意思。以你的意思,当派何人出使汉国才好?”慕容俊问道。

  慕容恪环视了一圈,当目光扫过慕舆干的时候,但见慕舆干脸上十分的紧张,皮笑肉不笑地冲慕容恪笑了笑,然后急忙扭转了头颅,不敢再直视慕容恪。

  “陛下,臣以为,此次出使汉国非比往常,必须派遣一位牢靠厚重之人,也必须是在我大燕国内举足轻重的人。吴王慕容垂贵为我大燕皇室,又是大燕第一武士,如果能够派吴王出使,事情必然能够事半功倍。一来,昭和公主尚在汉国,二来,汉王帐下人才济济,若非一个有胆有谋的人,绝难完成此事!”慕容恪淡淡地说道。

  慕容俊看了一眼站在那里的慕容垂,想了想,当即说道:“吴王听封!”

  “臣在!”慕容垂走出班位,跪在了地上,高声几声万岁之后,便大声喊道。

  “朕命你为持国使,出使汉国,慰问汉王唐一明和公主慕容灵秀,务必要使汉王不得帮助晋朝,如果能够使得汉王帮助我军,你就是大功一件!”慕容俊道。

  慕容垂拱拱手,说道:“臣遵旨!不过,臣有一个请求!”

  “有什么请求?”慕容俊问道。

  慕容垂道:“臣闻慕舆干曾经多次出使汉国,路途熟悉,臣初次到汉国,缺少一位助手,想让慕舆干当臣助手。”

  慕舆干急忙说道:“陛下,臣最近有腿疾,无法骑马……”

  “无法骑马也无妨,我会用马车将你拉去的。”慕容垂道。

  慕容俊点了点头,说道:“就这样定了,慕容垂为正使,慕舆干为副使,一起出使泰山汉国!”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https://www.23hh.com/book/183/183455/9415716.html)


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www.23hh.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3h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