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 回到古代当王侯 > 第二十四章:根据地

第二十四章:根据地


  自从二十年前争国本一案后,浙党得势抬头,其余党派失势。

  这些失势的党派就包括申鸿铭的吴党,吴党党魁唐演也就是申鸿铭的恩师,当时的内阁首辅被投入镇抚司的诏狱被活活拷打死。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申鸿铭晚上经常做噩梦看到恩师血淋淋的站在自己面前,向他诉说冤屈。

  每次梦到恩师,申鸿铭都是心如刀绞。

  国本案之后,浙党一派独大,顾东林甚至把持了内阁首辅的位置二十年之久!

  而内阁次辅的位置却是铁打的次辅宝座,流水的次辅大人。没有人能够在次辅的位置上坐满两年。

  直到申鸿铭当上内阁次辅并在这个位置上坐了四年。才打破了铁打的次辅宝座,流水的次辅大人的诅咒。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劳就是因为他的两个学生张维正和徐恭在内阁的表现非常出众,深得皇上器重。

  “如果决战,我大周必然凶多吉少。”申鸿铭忧心忡忡,“川军、浙军都是我大周最后的能战之师,如果像辽东军一样被曼殊人打残,乱世之秋,我大周靠什么支撑眼下的乱局?”

  这是申鸿铭最担心的问题,虽然他和顾东林是政敌,政见不合。但是他也不希望大周朝垮了。

  “恩师,依我看,辽东若是败了,也未必是坏事。”见四下无人,徐恭压低声音说道,“浙军、川军、辽东军都把持在浙党手里。眼下辽东军被打残了,浙军川军都调到了辽东,如果真的败了。朝廷能够倚重的只有国耀(山西巡抚杨烨字国耀)的晋军。”

  在徐恭看来,皇上的四副家当有三副为浙党人所控制。如果浙党的这三幅家当没了,那么朝廷就只剩下山西巡抚杨烨麾下的晋军这一副家当了。

  而杨烨是他们吴党中人,他们正好可以借此翻身。

  “少岳是户部尚书,到时候饷银自然是少岳负责,只要少岳……”徐恭继续说道。

  “子敬休得胡言!(徐恭字子敬)”张维正打断了徐恭的话,他知道徐恭的意思是要他在军饷的事情上卡主浙军和川军的咽喉,军饷一旦问题,不用曼殊人出手,浙军和川军都会不战而败。

  “此战乃国战!我大周的国运之战岂能儿戏!”张维正正色道,“国耀虽擅长领兵作战,但也没有三头六臂!国耀一支孤军怎能撑得起眼下大周的乱局!”

  张维正是明白人,他希望徐恭能以大局为重。

  “国运国运!当初争国本的时候,我们争的就是国运,浙党可没跟我们客气。”徐恭哼了一声。

  “子敬,你少说几句,少岳说的对。我们要以大局为重。”申鸿铭突然想起一件事,稳他们道,“擒获小奴酋的人是什么人?都查清楚了吗?”

  “不甚清楚。”张维正答道,“只查出他是秦舒元的私生子,刚及弱冠之年。秦家军的百户,不过今天他应该能受到朝廷给他千户的任命,是个千户了。暂时我们只查到了这些。”

  “原来是定远侯的孙子。”申鸿铭叹道,“若是定远侯年轻些,曼殊人何足道哉!”

  “哈嚏。”

  秦瑜冷不防打了个喷嚏,心想会不会是秦舒元那个王八蛋又惦记上自个儿了。自己可是才刚刚贱卖了一百五十顷土地给他。

  长生岛一派荒凉。

  除了草木之外,秦瑜只在海滩边找到已经被雨水浇灭的篝火。

  起初秦瑜对这些篝火并不在意,偶尔会有渔民到长生岛上打鱼,有几堆篝火不足为奇。

  直到秦瑜踩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才察觉到了异样。

  “这是倭刀的刀鞘!”秦瑜从地上拾起这个硬邦邦的玩意儿,发现这是一柄倭刀损坏的刀鞘。

  在这里发现倭刀的刀鞘,说明这些火堆很可能不是上岛打鱼的渔民留下的,而是倭寇留下的。

  倭寇不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活动吗?怎么辽东也也能发现倭寇的踪迹?

  “年前有人说在海边发现倭寇,老爷和家主只当是海贼,没想到是倭寇。”张世文想起年前有人汇报在海边发现倭寇的事情。

  当时秦家正在准备北伐曼殊的事情,也顾不上管这种事情。

  再者北方还没听说过哪里有倭寇。因此这件事情并没有引起重视。

  现在秦瑜在海边发现倭刀的刀鞘,可见那些出现在长生岛海滩的人不是海贼而是如假包换的倭寇。

  “晚上注意警戒。”秦瑜回到刚刚搭建起来的木屋,距离木屋不远处就是长生岛上废弃的粮仓。

  粮仓以及周围的建筑已经废弃多年,部分结构已经坍塌,屋顶上的瓦片茅草早已经被海风掀飞。

  一群青壮正在修缮仓库和周围建筑。

  开发一座大面积的荒岛,一千两百名青壮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况且他已经从这一千两百壮丁挑选出了四百多名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壮丁练兵。剩下干活的壮丁也不过只有七八百人。

  要知道,当初修建长生岛上的粮仓,朝廷可是动用了五千名民夫,花了两年的时间才把粮仓修建好。

  为了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秦瑜又从金州城挑选了一千多名青壮,算是为他的祖父秦明分忧。不仅仅是一千多名青壮,这一次秦瑜还允许他们携带家眷入住长生岛。

  除了这些人之外,秦瑜还特意从各地的流民中物色了三百多名匠户,什么木匠,皮匠,铁匠,鞋匠反正只要是能匠户出身,秦瑜都给搜罗到了长生岛。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从边外逃回来的一百多名制作火器的匠户,这些人在别人眼中只是普通的低贱匠户,而在秦瑜眼里就是一块宝。

  秦瑜深知技术人才的重要性。培养一个合格的士兵一年半载就够了,但是培养一个熟练的匠人,至少也要十年八年的时间。

  曼殊人对辽东的汉民从不手软,但是对匠户曼殊人却从不滥杀。

  曼殊人说到底还是靠游牧为生,生产力低下,普通的铁器都很难打造。因此曼殊人很看重匠户出身的汉人让这些匠户为他们制作铠甲,衣帽,打制武器,建造房屋。

  不过制作火器的匠户并不在优待之列,曼殊人认为骑射才是正道,看不起火器。认为火器不过是奇技淫巧,因此对待火器工匠特别不待见。为了防止火器匠户南逃为大周制造火器,曼殊人一般抓到火器匠户都是直接就地斩杀。

  秦瑜可不这么想。想要安身立命,日后曼殊人一定是他最大的敌人。

  曼殊人是游牧民族,主要的兵力以骑兵为主。

  对付骑兵,最有效的办法当然还是用骑兵克制骑兵了。

  但他目前的条件不允许秦瑜训练大量的骑兵,骑兵贵是一个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搞不到那么多的战马。

  再者就算是训练出来了,他的骑兵战斗力也比不上曼殊人的骑兵。

  曼殊族的小儿可是从会走路起就开始骑小马驹了,是天生的马背上的战士。骑术自然不是那些半路出家的农民骑兵能比的。


  (https://www.23hh.com/book/213/213727/1436067.html)


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www.23hh.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3h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