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 磨刀 > 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战将起(四)

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战将起(四)


谢宝树这几天,没什么事干,也帮忙去修建一下城池。

    城墙上,熟人挺多,谢宝树每天跟他们聊聊天,日子倒也过得不错。出去那些大修士,其实还有很多境界不高的修士,来这里帮忙。

    吃饭睡觉,成了大问题。

    有些人就是席地而睡,但事实并非如此。士兵们如果只是单纯的席地而睡的话,这与直接向敌军举手投降其实没什么两样,其实,士兵们在应对晚上睡觉的问题上,还是十分讲究的。

    首先,睡觉会有帐篷,而且这些帐篷不需要士兵到达营地之后自己搭建。军队中有着明确的分工,打仗的士兵们除了打仗之外,几乎什么都不用做。在他们身后,有着一支强大的后勤部队——“辎重部队”。

    辎重部队的士兵属于是后勤队伍,不负责上战场打仗。他们比军队更早出发,负责往确定好的安营地点运送粮草物资,并进行设防、安营、埋锅做饭等工作。在军队中,他们是“保姆”一样的存在。在士兵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之时,他们就在身后,将所有的生活琐事统统解决,使士兵们能无后顾之忧地在场上作战。

    其次,夜晚的营地会有专门的哨兵负责巡逻,他们的职责是保护营地与粮草的安全。哨兵通常是两班倒或者三班倒,两三个小时就换一批,这样一来,哨兵们也能获得充分的休息时间。

    辎重部队在日常生活中,给士兵提供极大的便利,而哨兵负责保护他们的安全。但即便如此,士兵们也依旧不能睡个安稳觉。敌方随时可能发动夜袭,士兵们时刻都要保持警惕。

    士兵们在晚上睡觉时,经常用箭筒当枕头或者干脆把耳朵贴在地面上睡,因为睡觉时很难感受到空气中的声音,枕着箭筒或是把耳朵贴在地面,声音通过地面传到耳朵中,会更容易令人感觉到异样。这样的方法有助于士兵们采取紧急措施,应对偷袭。

    战场之上士兵们的状态,远比这个要惨烈得多。因为一场战役,绝不是一两天就能结束的,经常是长达几个月,甚至是半年以上的持久战,士兵们长途跋涉,并且时刻都会有生命危险,即便是晚上睡觉的时候也不能放松警惕。

因此,一场战役下来,士兵们承受着生理与心理长期的双重考验,而这也是士兵们在打完仗之后,通常要好几个月才能完全恢复过来的原因。

    大唐的神臂弩号称威力大,步人甲则是重量著称。所以不少人印象中,唐军应该是那种手持强弩的铁罐头。但是如冷兵器研究所之前一些科普的,现唐军有不少弩兵防御不足的记载,而且唐军不少军队的披甲率也一般,有的部队甚至直接用绵裘代替铁甲。

    如果不是财力和缺铁,唐军的弩兵缺乏防护,那就是作战习惯问题了。唐军队非常依赖弩,唐军因为依赖弩导致不少弩手都不会用弓了。,因为江淮地区本身就是以弩手出名。所以弩的意义更加明显了。在蕲州保卫战中,唐军武库弩箭高达三十万支,床弩七十五座。

    而弩的优点很明显,即弩的拉力可以更大。南宋的军事家华岳就认为,弓力太大的弓,如一石以上的步弓和九斗以上的马弓,都是没有实战用处的“废物”。他认为,马弓拉力应该在六到八斗,步弓拉力应该在七到九斗,这样才有用。因为弓箭本身需要用力拉开,而拉开以后你总得瞄准吧?

    拉力太大,控制弓都费劲,如何瞄准?而弩就不同了,拉开后因为弩机的存在,给操作者比较富裕的时间来瞄准。而因为拉力大,所以也可以获得更大的威力。弩的射程只有六十步,而且其弩机因为没郭,吃不住劲,外加体积小,所以射程不咋地。而唐军单兵弩拉力不小。

    神臂弓之所以出名也是因为射远能到三百步,威力能洞重甲。

    所以在有工事依托或者枪盾掩护的情况下,面对辽或者西夏的骑兵,基本上几波弩箭下去,对方骑兵步兵就得回去休整和补充兵力了。从当时大唐朝西军的兵种构成来看,弓弩手外侧都有长枪手和盾牌手,给这些弩手提供掩护。

    这种战术从东汉时就有了,对那种喜欢玩骑兵一波流的屡试不爽。但是弩也有自身的局限,因为拉力大,所以很难像弓一样拉开

    立姿张弦时,弩手将弩机立于地上,脚踩弩机前的环,用全身的力气向后张弦。而以坐姿同时利用臂、足、腰之力张弓的弩,使用时将身平坐地上,以弩平放面前。左右脚掌俱揣入拇内,紧接弩劈,撬上腰钩,钩住弩弦。两手拉腰钩索,两脚掌往前一蹬。劈体往后一倒,一齐用力,其机自起,挂住钒构。所以,弩虽然好发射,但是开弩难,一些大弩甚至要多个人帮忙。

    所以,穿重甲是很难操作弩的,因为开弩需要身体各部分协调用力。按华岳的说法,弩手甲的形制与马步兵的铠甲不一样。弩手的甲不能太紧,要宽松一些,腿裙的长度要短。其他士兵的腿裙在身前重叠,而弩手的腿裙位置靠后,身前留有空隙。从这段话来看,这弩手的甲防护面积不会很大,护甲首先要考虑灵活性和运动性。

    除此之外还有记载,其中特意提到一个弓箭手在带甲情况下的射箭成绩,以一石二斗的弓在六十步的距离下,十二箭射中六箭为合格。

    弩手在带甲情况下,以四石的弩在一百步的距离下,十二箭射中五箭位合格。

    许多人觉得这要求也太低了吧?但是看前提,这是穿盔甲还是使用重弓重弩。所以后来会出现西军以绵裘代替铁甲,这绝对不少缺钱或者缺铁。大唐的叠阵虽然降低弩手比例,也是优化了结构,让弩手得到更好的保护,而不是淡化弩的地位。

    出去弩箭,还有盔甲。

    仗到底是重甲好,还是轻甲好?

    说轻甲好还是重甲好前,有一个问题:重甲真的很重吗?其实我们很难就此断言。抛开材质不提,一般来说,重甲的“重”主要体现在其厚度与防护面积上。一些板甲,重量在六十斤以上的并不少见,但设计良好的板甲在装备时却意外地不会造成行动的不便。

    在制造铠甲时,制造者需要考虑应该由身体的哪个部位承担铠甲的重量。如果说重量全部压在肩部或者由身体的单侧进行支撑,那么穿着者就会像扛着一个煤气罐一样,局部肌肉所承担的重量过大进而导致疲劳与失衡。

    不仅如此,使用上肢承担肌肉的同时,下躯干也必然受到等同的重量。因此对于重量过大的铠甲,制造者们会通过设计将承重部位下移至腰部。即便重量并不会就此消失,但腰部的力量更大、重心更稳,而穿着者上肢却从重量之中解放出来,对于战斗来说更加有利。

    秦汉时期起,铁制甲胄开始在军中普及,伴随而来的是甲胄重量的增加,故而类似的构思也就出现在其后各种形制的甲胄上。锁子甲、札甲、鱼鳞甲都会通过腰带束腰等方式,将支撑点下移至腰部,而板甲等则直接通过内凹的结构,对承重部位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大大增强了着甲士兵的灵活性与耐力。

    战国皮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另外,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

    西汉时期,铁制铠甲开始普及,并逐渐曾为军中主要装备,这种铁甲当时称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体上有很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穿禅衣,下穿裤

    大唐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

    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处,都缀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状为四方形,每边宽大处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筋或牛筋穿组,钉有铆钉。另在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处还露出彩带结头。  

    暂且不去讨论形制与防护面积的问题,从防护性能来说,更厚的铠甲显然能够提供更强的性能。而甲胄到底多厚才能够抵御来自冷兵器的攻击?实际上这是一个复合性的问题,还涉及了甲胄所用材质的问题。

    铠甲的防护性能与当时的金属锻造冶炼工艺有关。即便不提不同金属之间的差异,生铁与熟铁、软钢与硬钢之间的差异就已经非常明显了。

    冷兵器时代,铠甲是一个很重要的军事物资。如果一个人穿着铠甲,一个人没有穿铠甲的话,那么双方对拼的时候,一定是穿铠甲的人胜出。而铠甲的发展经历了布甲、皮甲、青铜甲、铁甲。

    其中,铁甲用的时间最长,效果最好。

    其实还有一种比铁甲更牛的铠甲。它的重量比铁甲轻,但是防御力却比铁甲的还要高。是古代的复合材料。这种铠甲就是纸甲。

    纸甲,顾名思义,就是用纸做的铠甲。有人问,纸那玩意那么脆,手一撕就烂了,也能拿来做铠甲?怕不是穿上去送人头的吧?然而,事实可能大跌你的眼镜。

    因为纸铠甲非但不会被砍烂,还拥有不俗的防御力。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答案就在纸铠甲的制作工艺里。纸甲表面由布料或纸张所包裹,内部以三厘米厚的小纸塔层层堆叠,加以防护。这个小纸塔中的秘密可就大了。做纸铠甲的甲片,并不是简单地堆叠纸片。而是要对纸进行处理。

    首先,要把纸张进行折叠捶打。把纸张锤软后,再一层层添加,直到纸片有三寸厚为止。然后,再把捶打好的纸片,四个角用钉子给固定住。外面再罩上一层布匹。这样做出来的铠甲,一旦浸上水后能变得坚硬无比,弩箭都难以穿透。

    由于纸铠甲具有轻便的特性,而且遇水会变得更加坚硬。所以,古代在南方地区多采用纸铠甲。因为南方多水战,这种铠甲不怕水,有便于在船上进行接舷战。

    古代禁甲不禁兵,而现代禁兵不禁甲,这个说法提出来的时候,大家都笑言不假,可是事后笔者想了想,其实这两件事情真的不能混为一谈。华夏对甲胄的严格管控横亘了整个封建时期,从秦汉到隋唐,私藏甲胄都是一条谁碰谁死的高压线。

    西汉周亚夫,身为开国元勋之子,自己更是平定叛乱有再造社稷之不朽功业,出将入相,就因为其子私造甲胄,生生被逼死在监狱。

    大唐时候律书里更是明确写着:私藏铠甲三具直接绞刑,相比之下私藏机弩五具,或者私藏枪槊陌刀十杆才能达到同样的量刑标准;到了明朝,枪矛弓弩全都可以合法持有,只剩下铠甲和火器受管控。

    封建王朝对甲胄的管控不是没有理由的,普通人普遍认为战场交锋之时,刀砍斧劈之下甲胄基本没啥卵用。可事实却是在战场上,不管是骑兵还是步兵,重甲保护的那一批士兵生存率都远高于轻甲或无甲的士兵。

    隋唐更迭之时,李世民辖下有支兵甲精良,惯于冲阵的玄甲骑兵,《资治通鉴》有云:“秦王世民选精锐千馀骑,皆皁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行台仆射屈突通、赞皇公窦轨将兵按行营屯,猝与王世充遇,战不利。秦王世民帅玄甲救之,世充大败,获其骑将葛彦璋,俘斩六千馀人,世充遁归。”

    可以看出,玄甲骑兵是一支能够正面冲阵且多次取胜的精锐骑兵,但是数量有限,要是没有足够的铠甲防护,是绝对经不起消耗的。

    不止如此,铠甲这东西很多时候不仅仅具备作战功能,它更是用来向他人宣扬武力的重要工具,也就是说它拥有一定的仪仗意义。如果私藏铠甲的同时再私藏些旗帜一类的仪仗用具,就更加赤裸裸地威胁到最高统治者的地位了。

    出于这个原因,封建统治者对民间的甲仗严防死守也就更能理解了,多少权臣权阉在被清算时都会加上一条罪行:私藏甲仗,具体有没有私藏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这项罪名公布了,此人的棺材板基本上就算钉严实了。

    私藏甲仗往往是压死权臣们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在现在,私藏管制刀具很多时候仅仅是涉黑团伙违法内容的一个点缀,不管是针对对象还是罪行权重,都远远不是一个档次的事情。

    最后,重骑兵因为需要更多的后勤支持,精挑细选的战马光吃草是不够的,还得吃粮食,一名重骑兵,往少了说,需要二十多个平民供养,耗费巨大,而且重甲制造很废时日,关键是武器装备总是在对抗中不断地进步发展,"盾"的发展一定会带来"矛"的进步。防护力很强的“甲骑具装”出现在中原战场之后,床弩,锤击类武器都得到较大发展。

    西晋时期就出现了威力强大的神弩,东晋南朝时期又有进一步发展,号称“万钧神弩”,“所至莫不摧陷”。隋唐之际还呈现了由斩马剑发展而来的陌刀,这些都对甲骑具装产生了很大的威胁。

    最重要的一点是,武器是根据对手来发展的,当内战结束,唐朝建立大一统后,周边都是手工业不行的一票游牧民族或相对弱鸡的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没有发达的手工业、冶铁业就搞不起重骑兵,比如突厥就都是轻骑兵,你拿重骑兵去打游牧的轻骑兵,人家才不会傻乎乎的跟你正面刚,但你又追不上,怎么办?

    真香定律,回头重点发展轻骑兵呗,于是唐军开始仿效突厥,以精锐的轻骑兵平定天下,逐渐取代了“甲骑具装”,就连唐太宗的坐骑“昭陵六骏”也是不披马铠的。

    谢宝树如今身上,还没有铠甲。

    身为体修,铠甲这种事情,他是没什么概念的。


  (https://www.23hh.com/book/215/215318/39425349.html)


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www.23hh.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3h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