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 召唤大纵横时代 > 第五章 公文

第五章 公文


  一连数日,江河与杨善会,都是在案牍形成的海洋中办公。不仅仅是肖澄,各地的县令、太守等官员或是上书询问江河是否身体康健或是献上当地特产。

  江河见怪不怪,向上级送些当地特产也算是大陈的风土人情了。向江河问询身体,更是代表着愿意同江河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也表示认江河这个老大。

  当然了,这些东西怎可能是江河一下子就相同的呢。还是杨善会点醒江河的。

  原来如此!

  江河在得到这样的信息后,果断拿出小本本,对着地图挨个挑选,看看哪个郡、哪个县没有向他问安,献上特产。

  这样一个令杨善会哭笑不得的统计还真发现问题了!江河发现,除了个别几个县外,其他郡县都有祝福送来。

  至于这几个县的县令……已经上了江河的记仇本子了。

  呵呵,给老子等着,等着夏收过去,我就寻个借口就撤了你们的官儿!

  虽然江河不认为自己是军阀,可是兖州各地的官吏有司们可都没把江河当做普普通通的刺史来看待。在他们看来,这是大将军在地方上的势力,是要把兖州当做自己的地盘的。

  反正如今讨逆党人在朝堂之上话语权颇大,若是得到江河的垂爱,那升官发财,岂不是简单至极?

  有捷径为何不走呢!

  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江河的私人仓库都已经爆满了。鹿茸、象牙、玳瑁、黄银甚至是海里的珊瑚充斥着江河的库房。

  回头这么一看,似乎也就只有肖澄傻乎乎地送来两串大蒜。不过真别说,这金乡县产的大蒜还真不错,江河可不爱吃生得大蒜,命人将这些大蒜找了个坛子,腌作腊八蒜。

  这腊八蒜的制作对温度有些条件,还好这刺史府上有地窖,眼下并未装太多东西,只是存了些冰。

  江河试着作了一坛腊八蒜,到开坛那天果然美味。

  这腊八蒜解腻去腥还有助消化,江河每餐都命人呈一小碟,放上三四瓣腊八蒜,用以佐餐。

  大陈哪有这种吃法?

  上行下效,竟然流传开来。江河见大家喜欢,便命人从金乡县采买大蒜,足足作了一千坛腊八蒜。

  这些腊八蒜,江河自然是吃不完的了。逢人便送,臣下有功?送!过端午节?送!生孩子了,想吃酸的?送!

  可惜现在四夏天,送得太多容易坏掉,江河一小坛子,一小坛子的送,也送了许久。

  而这腊八蒜自然也不能叫做腊八蒜了,大家都称它为刺史蒜,和宫保鸡丁一个道理,都是用官名来命名菜品。

  江河还不知道,自己居然无意之间,就推动了大陈美食领域的发展。

  韩敬等人被调到昌邑自然是风光无限,作为讨逆功臣的旧臣,这些人都知道,自己这明显是要被刺史大人委以重任了!

  此时的韩敬,早就放下了对江河当年的,一点怨仇。

  在拿到让他去昌邑后补官员的通知的时候,韩敬就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乘上马车,一路紧赶慢赶,居然还赶上了大陈第一坛刺史蒜开坛。

  在尝过一口之后,韩敬就死皮赖脸地求着江河,向他要了五坛——当然是要等下一批刺史蒜制成之后,再慢慢给他。

  韩敬、郭阳、赵采、蒯良、刘胜、瞿清六人作为江河之前的旧臣。江河对他们自然是对他人更加信任。在和杨善会商讨良久之后,江河将刺史府下的一概官吏全部取消,重新设立官职。

  杨善会作为兖州别驾从事(即长史),统领全刺史府一应工作,之前负责辅佐杨善会治理全州事物的雷默和齐简从杨善会身旁调出,改任他曹别司。

  瞿清为治中从事(即主簿),主管各曹文书,位仅居杨善会之下。

  韩敬为兖州都官从事,负责巡按各郡县,监督各县财、政、军、民各类政务,查举百官是否犯法。

  郭阳为兖州功曹从事,负责全州官员调度。

  刘胜为簿曹从事,负责钱、谷、户、役等簿书。

  雷默为泰山从事,督促泰山文书,查举非法。

  齐简为济北从事,督促济北文书,查举非法。

  赵采为东郡从事,督促东郡文书,查举非法。

  蒯良为陈留从事,督促陈留文书,查举非法。

  杨善会又举山阳人裴嘉,江河任之位济阴从事。

  江河大笔一挥,便将自己的刺史府基本构架搭建起来。兖州六郡除了山阳郡为自己亲自检查外,都有专吏督查,更有韩敬不定时巡按各地,监察非法!

  原本刺史府中有四五十个小文吏,江河将他们分散各曹,加以利用。至此江河的兖州刺史府正式投入运营,替天子监察兖州。

  本来若是州内有兵事,是要设立兵曹,可是江河并无人选,所以不设兵曹从事。自己亲掌全州军务,拜法正为军师祭酒辅佐自己处理军务。

  却说法正巡视各营,历时一个半月,终于厘清全州军务。

  先是眼下各营:

  泰山军,军士6273人,由抚军中郎将刘荡统帅,校尉于迢佐之,防卫泰山郡。

  济北军,军士8562人,由掌军中郎将潘凤统帅,由校尉王寿、陈庆佐之。

  河水营,军士6875人,由校尉王泉统帅,于河水之畔屯田。

  濮阳军,军士2800人,由校尉张立统帅,镇守濮阳。

  骑兵营,军士1585人,由校尉陈到统帅,坐镇昌邑,若有异动,火速驰援。

  山阳军(西征军),军士8142人,由校尉章晋统帅、校尉徐让佐之。

  亲卫营,军士557人,江河亲自统帅,由齐凌、耿雷、刘铁牛分部统帅。

  以上军士为江河亲自供给的军队,总数为34794人,如今已经全部记录在册。其余各郡守卫军队如下:

  泰山郡:军士972人。济北郡:军士671人。东郡:军士1872人。山阳郡:军士3458人。济阴郡:军士8756人。陈留郡:军士5293人。

  以上各地防守的军队总计21022人,都是由当地郡县给予补给。从中可以发现,在江河亲自统帅的地方每县的驻防兵力在百人左右,而在山阳军、济阴郡和陈留郡等太守势力强大的地方,守备部队则很多。

  因为其中包含着由太守掌握的,以守备军为名义,实则是机动部队的军队。

  对于军队的改制,江河认为不能操之过急。在对兖州军队进行了在籍记录后。在六月十二日,江河对于西征伤亡将士的名单也正式列出。

  虽然整个刺史府高度运作,甚至又向兖州世家搜刮了不少人才,江河对于伤亡人员的确认工作也整整持续了五天。对于伤亡将士的补贴数额很快就被统计出来,江河认为数额颇小,便又加大了补贴的力度。

  总共补贴近万伤亡将士总计钱四千六百万和四十八万石各类粮食以及六万八千亩的三十年免税田。

  伤亡抚恤钱款将在今后一个月内发放到全州各处。好在夏税正在收纳,江河可以一边征收夏税,一边向伤亡将士支付这笔伤亡抚恤金。

  杨善会统计了一下,今年的夏税大概在四百二十万斛左右,一斛小麦可以买上40钱,除去这笔伤亡抚恤金大概还能剩下二百五十七万斛粮食储备。

  兖州的粮仓内差不多已经要见底了,这二百五十万斛粮食只能给兖州的粮仓垫个底,江河完全不需要新建粮仓。江河直接统领的军队一年耗粮在七十五万一千五百斛左右,加上军官与官吏的俸禄也差不多在九十万斛左右。

  这样下来,江河手里可算是攒下了一笔小钱。

  有了钱,兖州的各项工程就能够步入正轨。仿照在巨平和奉高的经验,江河搜集山阳郡的工匠。强制山阳郡,每县都要将一半的工匠迁入到昌邑城内。

  昌邑城内的建筑已然铺满,城内没有空余的土地,江河就在昌邑城北,泗水岸边建立起一座小城,将工匠全部迁移其中。那里既是江河的兵工厂,又是江河的发明基地。

  城北工业基地为江河的第一个献礼就是一口铁锅!虽然这锅比后世的大铁锅来说实在太厚,而且易碎,可实在是让江河吃到了一次炒菜。这把江河弄得差点哭出来。

  真不容易啊,天天吃开水煮肉和烧烤都要腻死了!激动之余,自然对城北工业基地加大了投资,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城北工业基地就聚集起了将近三千工匠,还有江河的数千军队驻防以及征发的数千作业民夫。

  整个工业基地出现繁荣场景,作业的号子声冲破干云,铁匠们的敲击声宛如雷震。

  有了宋应星的帮忙,城北工业基地很快就建立起来。甚至带动了昌邑的经济发展,泗水岸边的码头人头攒动,甚至已经有人在城北申请地皮建造房屋。

  这份请求昌邑县令不敢怠慢,连忙送到山阳太守刘累府上。刘累见后认为是江河的新政,也急着去请示江河。

  江河见到这种现象自然很是欣慰。在城北工业基地外两百步划定了军事管理区后,将城北土地开放,并且打算修建城墙,将城北地区纳入城区。

  虽然大抵看来,天下已经平定,江河也没有放弃防御设施的建设。江河在全州险要位置,设立了二十座烽火台,用于驻扎士兵和监察敌情。

  这些烽火台大都设置在了东郡和泰山两郡之间,主要防范对象也是冀州的李淳皋和崔大帅。

  按照江河与法正的谋划,江河已经向朝廷举荐崔大帅征讨益州。不用江河告诉,公孙冶和邹楚也知道江河这是想把这个什么崔大帅调往他处。

  没过多久,圣明天子下诏书,封校尉崔勇为武卫将军,统兵万人驻防咸阳,防备汉中韩贼。

  真没想到,不知这个崔大帅是发什么疯了,居然真的带着一万人上了路。路过昌邑,崔勇还来见了江河一面,江河自然是热烈欢迎,甚至送给崔勇两百副铠甲作为赠礼。

  当然,崔勇的军队刚一离开兖州,江河就与已经被策反的两县县令通达书信,要求正式反正。并且命潘凤、刘荡所部军队兵抵泰山之东,向泰山东部的五个县催征夏税。这些县令手里的军队可没有多少。

  就算是崔勇留下来的几个将军每人手里一两千人,要驻防三分之二个泰山郡又有泰山、临乐山、蒙山等山脉阻隔各自为战,刘荡潘凤使用攻心之计,使得将军们各自猜忌。

  历时不到一个月就拿下了崔勇手下包括梁甫、费县等地在内的七个县十五座城池。

  而除了之前早就投靠江河的两个县令外,其他五个县令可就没有那么好过的了。投靠崔勇的都是些寒门书生,或是被崔勇裹挟,或是想要趁着讨逆的机会跃上枝头做凤凰。

  既然没有半点家境,江河罢免起来自然不用考虑太多,命令兖州功曹郭阳从兖州各处官员中挑选五人担任了泰山东部各县的县令。

  政令下发之后,江河感觉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手下各郡发展很不一致。东郡和陈留两郡都有将近一百七十万口,而济北郡和泰山郡两郡加在一起才只有将近一百万口,济阴郡有一百三十万口。山阳军更多,有两百二十万口。

  江河不禁吐槽,这大陈的政区划分还真是有问题。若是把济北郡和泰山郡合并一下,再从泰山郡划出去五六个县到泰山郡,那才平均些。

  而且从地图上来看,兖州中间还被豫州给插了一刀。鲁国三面被兖州包围,却隶属于豫州。若是将鲁国并入到泰山郡中,泰山郡人口稀少的问题也可以解决。

  不过这些都是江河想想罢了,削去鲁国?江河哪敢。鲁国国王虽说和当今圣上血缘单薄,也是传承了两三百年的王国了,哪里是想灭就能灭掉的。

  自己这一封书信上去,说不定直接就给打回来了。还随着公文附上二人劝诫的信件。

  随着时间的流逝,定武元年七月悄然到来。

  七月的第一份公文,就是陈留太守孟昶被调为南阳太守,江河终于可以把势力的触角伸向陈留,真正地压制兖州。

  这样一来,改革军制,也就提上了进程。


  (https://www.23hh.com/book/216/216008/1574916.html)


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www.23hh.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3h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