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 登辽风云录 > 第五节

第五节


  一、

  冬天是女真人的季节,他们自幼生长在冰天雪地之中,体格极为健硕,性格粗犷,善于忍耐。其他民族的人民在冬天只能发挥部分的战斗力,而对女真人来讲,严冬对他们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甚至有可能是兴奋剂。而且冬季不需要担心春耕,不需要担心秋收,也不需要担心后勤线被明朝的水军骚扰。刚刚经历过秋收,粮草充足。如果有什么硬骨头在夏天啃不动的话,那么冬天来啃就容易的多——比如旅顺。

  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上,在天启五年(天命十年)的一月,后金以6000兵力攻打大明苦心经营、占据有年的旅顺,结果一举城破,明将张盘、朱国昌力战而死,守御明兵多数被歼,后金兵“毁城而回”。如今,王进贤占据着旅顺,后金自然不肯放过,继攻占金州、杀尽守城明兵、烧毁城池之后,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旅顺。

  天启四年,天命九年的一月,努尔哈赤指派皇太极及德格类率领10000八旗精兵,4000汉军操炮手,2000八旗蒙古,气势汹汹向旅顺而来。

  二、

  然而,皇太极再次面对的旅顺不再是临时性的防御阵地,经过近一年的经营,王进贤指使水师右营在旅顺已经建成了一座城池,而且迥然不同于一般的明城,这是一座建筑在白玉山上的包砖砌筑城池。在白玉山山顶还矗立着两座并不高大但是十分结实的阁楼,皇太极当然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是王进贤知道:在日本,这叫天守。

  日本的和式城堡,客观的讲,确实有其特点和优点。王进贤决定在旅顺修建类似和式城堡的城堡,就是希望利用其优点。比如,第一,和中国传统上用城墙来围绕保卫重要的城镇不同,日本的城堡更类似于欧洲的城堡,几乎就是完全为了满足于军事目的的要塞,主要用于防范内乱。而王进贤暂时也不打算让旅顺成为城市,不打算让其发挥政治和经济中心的作用,而是将之作为自己钉在辽东半岛上的一处军事基地;第二,日本的和式城堡往往是利用山形走势构筑的山城,形成险要的要塞,而旅顺恰恰有白玉山这么一座山体,正好加以利用;第三,虽然日本石匠没有和法国著名军事学家沃邦【1】进行过交流,但是和式城堡在很多地方符合《论要塞的攻击和防御》的要求,特别适合对早期的火器进行防御。一系列城墙、大门、曲轮(城郭)连成的迷宫,低矮而带有狭间(射击口)的城墙,都特别适合于防范敌人的炮火,发挥防御方铁炮的威力。

  但是和式城堡也不是没有问题,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日本的和式城堡没有经历过真正严酷的考验。作为一个海岛国家,日本长期自我封闭,很少受到外来侵扰。关起门来内斗,缺乏和外界的交流,缺少互相切磋、互相提高的机会,因此整体作战技战术能力并不强。典型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在唐朝和唐军作战一败涂地;在蒙元时期和元军作战,还是一败涂地;在明朝和明军的作战,说一败涂地有点过分,但是总之是输了。这几次战役,每一次对于日本来讲几乎都是一次技战术实战教学,极大提高了日本本土的作战技战术水平。除了这几次战役之外,余下的都是关起门来自己打架,窝里斗。山中无老虎,野猪称霸王,没有外界先进技战术的刺激和输入,整体水平很难提高,总体上维系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除此之外,也不知道是日本人一根筋,还是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或者由于其他的什么原因,日本本土的攻守城战的水平相当的落后,其技战术水平甚至大大低于一般水平。一般来讲,两个日本大名相互攻守,发动的兵力非常有限,这也大大降低了和式城堡经受大规模攻城战考验的机会。日本城堡时代的攻城战一般采用步兵强攻的战术,这种强攻可不是采用中国普遍使用的什么架设云梯之类的方法,而是靠日本足轻用手脚去攀援城垣上的石头,十分鄙陋。如果强攻不能奏效的话往往就会撤兵。有时候也会采取笼城(围困)的办法,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技术含量的手段,总体上也不多见。在有技术含量的方法中,土龙攻(挖地道)稍微常见一些,但是水攻、火攻就难得一见。在入侵朝鲜之前,日本甚至没有大型的攻城器械,也不知道挖掘城墙的方法。进入火器时代后,铁炮齐射成为方法之一,但是由于没有大口径火炮——“国崩”是大火矢、“大筒”是大口径火枪——和式城堡很少经受大炮的攻击,其坚固程度令人揪心。

  【1】塞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雷·德·沃邦(.5.15~1707.3.30),法国元帅、著名军事工程师。生于法国中部圣莱热-德富日雷一小贵族家庭。一生共修建33座新要塞,改建300多座旧要塞,指挥过对53座要塞的围攻战,并建立起近代第一支工程兵部队。有《论要塞的攻击和防御》、《筑城论文集》和《围城论》等著作传世。

  三、

  在旅顺城堡建设的过程中,日本石匠和寻山义学培养出的工程师多次发生争吵。对此,负责旅顺防御的军事长官霍世刚非常挠头,无法处置,往往需要王进贤亲自出马来摆平事端。

  “要是唐文焞在就好了!”王进贤忍不住想念起唐文焞来。唐指挥玲珑剔透、了解军事工程,要是他在,自己只需要指一个方向,剩下的事情就不需要自己多操心了,可惜他已经放单飞走了。

  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以谁为主的问题。日本的石匠有着丰富的筑城经验,但是都是土包子,不识字,没有理论基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面对复杂的变动会变得不知所措。寻山义学培养的工程师虽然有理论基础,但是实践经验缺乏,有纸上谈兵的缺陷。王进贤最终决定以日本石匠作为此次筑城的主导力量,但是他们的所有设计和规划,都必须经过寻山义学工程师们的计算和图纸作业。这不但容易发现问题,对于年轻的工程师们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检验机会。

  日本的石匠对于筑造山城得心应手,好端端一座白玉山,原本植被茂盛、郁郁葱葱,很快就在日本石匠的指挥下被水师右营削成一座带斜坡的平顶土山。接下来,王进贤动用权力否决了日本石匠建造传统石垣的习惯,原因有三:第一,西欧石头城堡的石头采用的是经过精细加工的巨大石块,而日本的石垣则基本是采用没有加工过的天然石,而且很多石头并不如看起来那么庞大,鉴于和式城堡很少经历炮火的洗礼,王进贤对于和式城堡这种斜着垒起来的石垣能否承受饱和炮火的攻击心存疑虑;第二,后金的军队随时都可能出现在旅顺,王进贤没有时间和人力资源去采石、运输、加工,越是大石头采集运输加工的难度就越大,因此王进贤放弃了建造石头城堡的打算;第三,石垣宜于攀爬,日本步兵就是踩着石垣间的缝隙猪突猛进,攻城拔寨的,王进贤不打算给后金士兵留下这么一个机会。在王进贤的要求下,旅顺城的石垣被改造成具有中国传统的包砖形式——在夯土外面砌了数层烧砖,并在最外层抹了一层水泥,形成一个光滑的平面。

  至于城墙、大门、曲轮、狭间等等布局和设计,则充分吸收了和式城堡的优点——利用地利,蜿蜒曲折,希冀能够最大程度的增加敌人暴露在我方火力之下的时间。

  但是在最核心的天守上,王进贤又一次否决了日本石匠的习惯。天守是和式城堡的核心建筑,有四条关键的功能:第一,提供一个制高点;第二,最后的防线;第三,大名实力的象征;第四,安全的仓库。对于王进贤而言,他根本不需要第三个功能,他不需要建造一个雄伟高大的天守来展示自己的实力,他也没有需要威慑的对象;相反,鉴于和式城堡基本没有接受过大炮的洗礼,王进贤认为:以木头为主要结构材料的高大天守根本没有抵御大炮的能力,过于高大的天守反而容易成为大炮的靶子。王进贤决定把旅顺城的两座天守,建造成为土木结合的低矮的堡垒式建筑,不要任何装饰性元素。特别是要多造炮台,由于日本没有大炮,和式城堡根本没有考虑到大炮的位置,只考虑了打枪射箭用的橹。对此,王进贤不能不加以改进。

  另外,在城的外围,还要加上和式城堡没有的壕沟、铁丝网,在城池后面修建了一个被城墙保护的港口。王进贤没敢引入海水绕城,他对于汹涌的大海还是心存畏惧,虽然渤海湾相对外海要平静的多。

  四、

  因此,皇太极看到的旅顺是一座他从未见过的城池——高大的基座、低矮的城墙、以及以两个低矮城堡为核心的防御体系。

  “这个王进贤,真够邪门的。”皇太极在心里默默骂道。他已经通过奸细,了解到了铁丝网、望远镜等新式装备的大致功用和原理,了解到了水师右营2人5枪的火力配置,等等等等。然而他了解的越多,就越是觉得这个王进贤不简单,竟然整出这么多花花肠子。这个城池他也曾花了很多心血派人去打探,去研究、可是收效甚微。他知道,如果不能有效侦察出城堡内部的秘密,除非这些设计本身就是废物,否则都是要用士兵的鲜血去侦察的。

  皇太极反复研究着应该如何进攻——整个城堡是建立在白玉山之上的,白玉山被包覆了一层水泥,山前还有铁丝网和壕沟,只有一条砖头道路蜿蜒通向山顶。这条小路怎么看怎么像个陷阱,山上各种口径的火器都对着这条小路。

  五、

  皇太极和德格类反复商议,都觉得旅顺城防守严密,难于下手,其严密程度甚至超过了当年的沈阳。

  但是皇太极绝不是一个轻易言败的人,他费尽心机,玩弄着各种花样——叫骂、偷袭、佯攻——小小的旅顺城被他用《三国演义》上的计策玩了一个遍。王进贤真的很想笑:进入了工业化时代,战术上的阴谋诡计必须被纳入到整体战略之中,成为整个体系的一部分,否则很难得手,即使得手也不过得逞一时。靠着一部《三国演义》打天下,努尔哈赤父子估计也就这点斤两了。之所以以前能屡屡奏效,是因为明朝的武将退化严重,没头脑到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步。像贺世贤,身为总兵,一遇敌挑战竟然亲自带人去迎战。他死后,余众立即做鸟兽散,带兵如此,只凭借匹夫之勇,令人叹息。而国内有头脑、有思想、有创造力的武将束之高阁,难受重用,曾经的戚继光、俞大猷已经被整死、玩死了,当今的将星则被埋没在人堆中,不给银子就升不上去,看不到出头之日,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有希望!明末的出版业及其发达,但是极少看到明末的总兵官出版有价值的书籍,像戚继光、俞大猷那样能文能武,爱提意见和建议的讨厌人的武将越来越少,没头脑的武夫却大受欢迎,可是没有了文官坐镇、统筹,这些个武夫就是呆子、傻子,愚民政策害死人啊!

  六、

  德格类:“看来旅顺城防守严密,火力配置密集。上次没有城墙——”他突然想起来上一次的进攻也是皇太极指挥的,结果无功而返,皇太极还被剥夺了一牛录人口。他害怕勾起皇太极的旧痛,立马闭嘴不言。

  皇太极自言自语道:“是啊!上次没有城墙我们尚且没能得手,何况这次明军已经修好了城堡,严阵以待呢!这些日子,我们使出了各种手段,都没能引诱敌人出城,对于旅顺城的防御,我们也一无所知——十弟,你以为旅顺城的防守哪里最为薄弱?”

  德格类:“我以为仅从陆战的角度来讲,其背面最为薄弱;但是要加上水战因素,似乎只能从正面加以进攻。”

  皇太极:“不错,我也是这么看的。现下的旅顺城背面、两翼的防御相对于正面来讲似乎薄弱一些,但是旅顺城背靠大海,西有龙河,东有水池,在敌人强势的水军协助下,这三面反而是最安全的。明军甚至将正面和两翼所有的草木都尽行砍伐烧毁,我们连个隐蔽藏身的地方都没有。我们也曾经派过几批人马前去偷袭,可惜敌人防守严密,并没有疏忽和懈怠,以至于全部失利。从这些日子的情况来看,纵使我们能够侥幸偷袭成功,充其量也就能烧毁其几艘船只和军事物资,在敌人不出现漏洞和慌乱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从这三个方向组织进攻。因此,从正面进攻几乎是我们大规模攻势的唯一选择。”

  七、

  “唔——”后金低沉的号角又一次吹响。

  王进贤等人立即登上天守,端起了望远镜。、

  楯车像一堵墙一样又一次面对着南方压迫而来,上面覆盖着厚厚的棉被,并罩有一层生牛皮,前面装有扫雷器。这堵墙一如既往的缓慢而坚定,缓慢而坚定的趟过雷区,缓慢而坚定的填平沟壕。鉴于后金军队有针对性的加厚了楯车的盾牌版和覆盖的棉被厚度,虽然这大大降低了楯车的行进速度,但是水师右营的中型佛郎机在有限的距离之外已经无力摧毁这些楯车了,在没有大口径火炮的出现的情况下,在火炮和楯车的对抗中,火炮已经落于下风。眼下摧毁楯车只能依靠燃烧瓶了,在城墙之上,已经装填好的燃烧瓶已经整齐地排列在士兵的身旁,士兵手中的火线在“刺刺”地缓慢燃烧,等待着引燃一场熊熊大火。

  然而,眼看后金的楯车就要进入25步之内的燃烧瓶投掷区之时,后金的楯车却停住了脚步。

  25步——这是一个超过人力掷弹极限的区域,却是火绳枪和弓箭可以发挥作用的区域。后金的弓箭手躲在楯车的后面,瞅准机会在楯车后猛地露出头,像城墙上射上一箭。

  “瞄准射击!”王进贤来不及多想,果断地下达了命令。命令通过中军的号声传达到前沿阵地。

  八、

  双方就这么僵持着,你射箭,我放枪,节奏都并不快,双方互有伤亡。眼看太阳就要下山了,经历了一天的缠斗,所有人都有几分倦意,以为这一天就要这么过去的时候,后金的阵中突然响起进攻的号角,不免让王进贤大吃一惊。

  后金士兵身着两截甲,手持盾牌短刀,呈散兵线队形,向旅顺城前进。一俟通过楯车墙,随着后金本阵中响起冲锋的号角,他们立即举起刀枪,叫嚣着冲向旅顺城。

  王进贤惊呆了——散兵线——这恐怕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有意识的散兵线队形吧!而且后金所采取的散兵线兵与兵之间的间隙极大,当前面的士兵已经快冲到铁丝网边上的时候,后面的士兵甚至还没有越过距城25步的楯车,这简直是闻所未闻!

  集中兵力和火力乃是战斗艺术的不二法宝。在冷兵器时代,自不必说。到了热兵器时代初期,由于火枪的火力密度和精度不高,密集队形依然是作战的基本队形。一直到了18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由于火力密度和精度的提高,密集队形才显得过时,散兵线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即使如此,散兵线也不是说兵与兵之间的距离越大越好,集中优势兵力依然是战略战术点石成金的诀窍。训练有素的日本师团,步兵在进攻时都是以三人左右为一小组,几个小组交替掩护前进。林彪总结的六大战术原则也是如此。“一点两面”要求把八分之七、或者九分之八的兵力用于进攻的点,形成兵力优势,其余的兵力形成面,作为牵制;“三三”制要求三个士兵(一个老兵、一个新兵、一个解放战士)作为一个小组。战斗时,小组为最基本的战斗单元,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配合。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距离也不是越大越好,而是以减少伤亡为目的,以一颗炮弹无法消灭两个小组为标准。即使到了21世纪,这些战术理念都不算过时,包括美军在内的步兵操典都是如此。

  因此,像后金眼下这种散兵线,王进贤真的是闻所未闻。寥寥几百人的攻击,却散布出一个大大的矩形。看来,随着水师右营的进步,后金的战术也在不断的改变,不断的进步。打算一招鲜、吃遍天——比如重甲长枪战术纵横天下根本就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兵种复合作战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在西欧号称天下第一步兵的瑞士长矛队,在骑兵、炮兵、步兵的联合打击下,损失惨重,在16世纪初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如今已经是17世纪了,无论是水师右营还是后金,其生产力水平都比欧洲要高,其作战的方法——战术都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着时代不断的改变,随着装备的丰富而不断丰富,作战思想也在不断的丰富、改变、完善之中。历史证明,当战术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而发展时,战场伤亡会大幅减少——如1692年,以惨烈著称的斯蒂寇克战役,双方投入兵力15万,因为火绳枪时代的战术成熟,阵亡才8000人;而战术一旦跟不上武器装备的发展,就会导致伤亡的大幅增加——比如南北战争,当火器发展,火力密度大幅增加时,双方还采用密集队形对射冲锋的战术,导致南北战争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争之一。据保守估计,参战的350万人中,有75万士兵死亡,40万士兵伤残。指望一招鲜吃遍天而不知改变,那是认识上的僵化,思想上的保守,只会导致失败,会被时代无情的抛弃。

  王进贤当然没工夫考虑那么多问题,他在紧张的思索着一个问题——“这里面会不会有什么阴谋?”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没那么美好。皇太极布置了一个自觉完美的战术,可惜他的士兵由于不识字、素质低,在具体执行战术之际,不免状况百出。在面对敌人的炮火时,后金士兵无法抵御内心的恐惧,无法冷静的判断形势,在冲锋时没有低级军官协调保持队形,后金士兵本能的向自己人的方向靠拢,造成间隔很大的散兵线逐渐聚拢,无法保持队形。好在楯车和铁丝网之间的距离并不远,在这种无法严格遵守纪律、保持队形的缺陷没有造成更大的恶果之前就达到了目的。

  战场没有给王进贤更多的时间去思索,后金士兵已经跌跌撞撞冲到铁丝网前面。

  “瞄准射击”的命令一直没有改变,依然在起着作用,“砰砰砰”的枪声不紧不慢的此起彼伏。在冷静了一阵之后,王进贤决定暂时不改变“瞄准射击”的命令,他倒要看一看后金到底会耍什么花招。

  虽然命令是“瞄准射击”,但是以鸟枪的精准度,依旧不能对后金这种散兵线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危害,在王进贤的观察中,中弹倒地的后金士兵数目为0。倒是有两个水师右营的“特级射手”被后金隐藏在楯车后的弓箭手撂倒。

  九、

  跑在前面的后金士兵一眨眼已经冲到了铁丝网之前,他们举起手中的顺刀,开始斩砍缠绕铁丝网的木桩。

  王进贤终于搞明白后金士兵的装备为何如此标准化了,人手一把顺刀、一面盾牌。后金仍处于军事民主制的末期,奴隶制时代初期。在这个时期,国家政权正处于初创时期,军队并没有实现职业化、标准化,士兵的服装、武备都是自备的。因此打起仗来,每个人的装备都不一样,显得杂乱无章。后金也正是如此,所以当王进贤看到整齐划一的后金士兵时感到吃惊,看来这都是皇太极的安排,是有预谋的。看来,随着战争的进程,后金的社会组织、军队结构进化很快。为了打败强大的大明王朝,后金政权急速的进步。

  如果是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马克沁重机枪的密集子弹面前,后金士兵这种顶着火力斩砍木桩的行为无异于自杀,但是在1623年的这个寒冬,火绳枪的威力显然不足以使这些后金士兵立即丧命。虽然有人应零星的枪声倒地,但是倒地的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屹立不倒,口中呼哧着白气,奋力不停地砍伐着木桩。而后面的后金士兵也在不断涌上前来,加入砍伐木桩的大军。

  “手榴弹投掷!”王进贤下达了命令。

  在这个距离上,掷弹比起“瞄准射击”的准确度还高一些,伴随着一阵阵炸响,砍伐木桩的后金士兵无一幸免,或死或伤,丧失了战斗力。但是,这并不能制止从后面“遥远”的地方赶过来的士兵接过前人的班继续砍伐木桩。

  以一枚甚至两枚、三枚手榴弹的代价换取一个或者两个后金士兵的战斗力,其代价是不是大了一些?搞得王进贤都有点心疼。王进贤不自主的想到,在朝鲜战争和中国对越战争中,美军和人民解放军都曾经使用大炮日以继夜的轰炸敌人后勤线,居然形成“炮火墙”、“死亡线”,这是多么大的消耗啊!现代战争是多么费钱啊!战争不仅是前方的战士拼斗志、拼意志、拼技战术,也是后方的实体在拼经济、拼实力。既然拼实力、拼经济、拼国力、拼素质、拼装备是王进贤既定的战略方针,那么就是要用强大的经济实力去压垮敌人,不能心痛这点钱。

  随着夜幕的降临,已经无法看清城下的情况了,根本不知道后金士兵在干什么、在什么位置,即使投掷手榴弹也只能凭感觉了。只有偶尔的一声后金士兵的喊叫、或者伐木桩的声音传来,能够稍微给出一些暗示。

  王进贤下达了命令:各部自由行动。必须严加防范,防止后金部队趁夜偷袭。

  王进贤一转身:“走,开会去。”

  十、

  经过一夜的激烈的讨论,王进贤终于感到有了些眉目,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可怕的永远不是已知的危险,而是未知的风险。经过分析,后金诸多不合常规的作战手段,主要可以达到如下两个战略目的:

  第一,逐次削弱旅顺城的防御,为今后大规模的进攻做好准备;

  第二,消耗水师右营的弹药储备,以期到后期通过肉搏战的方式解决战斗。

  把住了敌人的脉,王进贤心里就有了底,反而不再那么忧心了。

  在凌晨时分,趁着后金不备,王进贤还搞了一次抢修铁丝网的行动。结果一死三伤,其中一人重伤。按理说,和后金为了砍斩旅顺城前的铁丝网木桩丢下的几十具尸体相比,这个结果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王进贤觉得,第一,一旦后金加强了戒备,抢修铁丝网的伤亡就可能直线上升;第二,这么和后金拼人力资源的消耗,王进贤还真的不愿意。根据一线士兵的反映,这些砍伐木桩的后金士兵说的都是汉话,根本就不是女真人。水师右营虽然也有辅兵,但是在王进贤眼里,辅兵也是专业化人才,是水师右营不可多得的人力资源,比起钱来,水师右营的人才是更为宝贵的资源,王进贤不打算将他们随意挥霍。

  王进贤重新检视了自己的战略和战术的匹配程度——后金这种战术以消耗为主要目的。由于兵力的分散,没有实现兵力的集中使用,继续采取这种战术突破城防的可能性很小。根据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略方针,我们应该用装备来消耗后金的人,而不是用人来维持自己的装备。

  继续消耗吧!当后金了解到自己的预判失算时,会对他们的意志给予沉重的打击!

  十一、

  几天来,后金每天都会来和水师右营拼消耗——对射,然后在傍晚组织散兵冲锋,砍伐旅顺城前的铁丝网木桩,并借助夜色撤退。几天下来,在扔下了上百具尸体之后,后金终于扫平了旅顺城前的铁丝网。

  然而指挥后金士兵冲到旅顺城根的皇太极却犯了难:旅顺城的城垣高大而坚硬,普通的凿子凿上去就是一个白印,更要命的是旅顺城的城垣是依山体建成的,不像一般的城池用夯土包砖,有凿塌的可能。旅顺的城墙外敷水泥,水泥里面是包砖,包砖里面就是白玉山体,根本没有凿塌或者淹垮的可能,不采取点特殊手段还真是起不到破坏的作用。而要继续采取散兵攻击战术的话,那么在单位宽度上形不成有效兵力、火力,根本不可能撕破水师右营的防线;如果投入大量进攻兵力,则正好让水师右营的火炮、手榴弹等面杀伤武器大发神威,虽然有可能撕破防线,但是巨大的损失是皇太极不愿意承受的。

  接下来几天,后金军队依旧换汤不换药的白天消耗战,傍晚散兵线冲锋,然后借助夜色撤退。看来皇太极也是黔驴技穷了。

  到了第八天的早上,后金的弓箭手又溜溜达达到楯车的后面去“上班”了。这个距离虽然已经在水师右营大炮的射程之内,但是由于距离过远,精准度不高,加上后金弓箭手溜溜达达形成的散布面积也不小,这么一炮打过去根本没什么效果,属于王进贤深恶痛绝的“早放”之列,因此王进贤一直不允许部队发炮。但是今天,王进贤的心情很好,他命令道:“放一通炮吧,吓唬吓唬他们,别搞得他们在我们阵地前悠闲地像旅游一样。”

  “砰砰砰”,一连串的闷响,炮口飘起一股股烟花。几个后金弓箭手应声倒地,其余人一溜烟的跑到了楯车后面。

  王进贤及城堡中明军看了哈哈大笑。

  十二、

  几天来,皇太极为明军的“奢侈”感到震惊。为了对付自己创造的散兵线,不惜以两颗甚至三颗手榴弹对付己方的一两个士兵。一开始,皇太极还对自己创造的战术感到得意,这种战术极大的消耗了明军的弹药,照这样下去,明军很快就会消耗光自己的储备。然而,几天过去了,明军“浪费”火力的奢侈行为丝毫没有收敛,还有愈演愈烈的迹象,今天竟然用火炮远程开火,毫不在意杀伤效率,简直就是浪费。皇太极从中读出了明军传达的信息——我们物资充足,根本不在意消耗。他的内心一天比一天紧缩,得意之情已经一扫而空——明军哪里来的这么多弹药?

  直到有一天,他终于得知了真相。

  “你看清楚了,的确是新的船只靠港吗?”皇太极脸色铁青的质问道。

  后金士兵:“我们在老虎尾【1】盯守多日,明军在港口的每条船我们都认识了,不会错的,的确是新来的船只靠港。”

  皇太极的声音竟然带有颤抖,他已经隐隐约约的意识到自己的谋划已经破产,只是坚强的他不愿意相信罢了:“你可看清楚了,是有大批的物资卸货吗?”

  后金士兵:“我们看的清清楚楚,的确是新到的物资。明军把船里面的东西都搬出来一一摆放好,铅子、火药、炮弹,我们看的清清楚楚,不会有错的。”

  皇太极:“你是说明军把这些东西都取出来摆好?”

  后金士兵:“是的。摆的时候还装上铅子放了一枪。”

  皇太极意识到了明军这么做的意图,他青筋暴起,虎目圆睁,咬牙切齿地骂了一句:“混蛋!”然后颓然的坐到了椅子上,自言自语道:“怎么会有船来呢?”

  辽东半岛实际上可以认为是千山山脉【2】的延伸,从东南方向来的黄海暖流被千山山脉阻隔,因此旅顺冬天的温度比起同纬度的其他地区要高一些,所以旅顺从古就是天然不冻良港。但是登州沿海诸港,比如登州却是封冻的。后金之所以在冬天来攻打旅顺,一方面是固然是冬天对于后金政权更有利于发挥后金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料定旅顺城得不到登州等明朝北方港口的支援,只能依靠封冻前储备的物资来支撑一个冬天的作战。因此,皇太极制定的各种战术都以消耗明军储备物资为目的。后金指望着,一旦明军的储备消耗殆尽,就会被迫和金军开展金军引以为傲的肉搏作战。

  王进贤既然下定决心要训练一支工业化的军队,打一场新时期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物资供应就必须做到充足。决不能出现仗打着打着,后勤供应不上的情况。

  面对北方港口封冻的问题,王进贤早早就进行了布局。在登莱巡抚袁可立的支持下,王进贤在剿灭闻香教之后,就着手在浮山所建造了大型运输军港,足以支撑水师右营在旅顺冬季的作战。

  【1】“老虎尾是大连旅顺口西南处一端与陆地相连,尾部深入海中,呈狭长的反“S”形弯曲堤坝状地貌,构成口门内天然防波堤。

  【2】千山山脉位于辽东半岛,为长白山余脉。东北接长白山,西南至大连市的老铁山,大致东北-西南走向。

  十三、

  既然水师右营的后勤供应不是问题,那么摆在皇太极面前的选择就更加稀少。

  现状是,围困不要说困不死明军,相反对于后金凋敝的经济状况来讲是雪上加霜,从辽阳到金州,要维持一条支撑一万余人作战的陆地后勤线,绝对是很大的负担。这么无谓的拼消耗对于后金政权来讲完全是不可选择的选项。于是,可供选择的选项只剩下退兵和短时间内的强攻。

  “要不要进行一次强攻呢?”皇太极十分犹豫,他深知对旅顺的强攻将会造成巨大的伤亡。眼下,强攻对于皇太极还是具有很大诱惑性的——旅顺城的外围防御措施几乎全部被毁,似乎只要突破外围的城墙,就可以攻入旅顺。根据以往的经验,一旦突破明军的外围城墙,进入巷战,进入肉搏战,后金军队悍不畏死的优势就会被急剧放大。但是明军在城墙内是否还有其他防范措施?皇太极曾经登上老铁山,通过望远镜远眺旅顺城内部的结构。他注意到旅顺城内还有多道城墙,内部道路蜿蜒曲折,显然是要发挥火器的优势,利用空间造成后金士兵的大量伤亡。而城内的核心防御还有两座低矮而坚固的堡垒,上面粗略估算,居然密置了三层火炮。

  皇太极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作为政治家,考虑的不是胜负本身,而是胜负的影响。皇太极不能不考虑一次重大的失败甚至惨胜对于自己的影响,不能不考虑重大的伤亡将影响到其他权贵对自己的态度。眼下,大汗已经明显老迈许多,对于未来权力的争夺暗流涌动,明争暗斗此起彼伏。

  后金建国之前,努尔哈赤曾想让长子褚英接班,因为褚英所犯的错误,不但废去其太子之位,还在三年后被自己的父亲杀死。后来努尔哈赤又有意使次子代善嗣位,但是代善的表现亦不如意,于天命五年九月被废去了太子之位。天命六年正月十二日,努尔哈赤与代善、皇太极等对天焚香发誓,让子孙互相辅佐,勿开杀戒,二月又任命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为四大贝勒,“按月分直”。确立了四大贝勒共治的权力格局。

  在四大贝勒中,代善被废去了太子之位,威望尽失;阿敏不是努尔哈赤亲出,只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在各个势力中显得势单力孤;莽古尔泰由于性格和母亲的原因,能力差、威望低,他本人也有自知之明,早早退出了对汗位的争夺。因此,皇太极在诸贝勒中隐隐然有脱颖而出之势,这不能不引起努尔哈赤的注意。努尔哈赤本人却似乎更钟情于大福晋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他们三人年纪轻轻就分别任命他们为一旗之主。相比于代善和阿巴亥的三个儿子,皇太极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优势不但在于能力上,更在于人脉。

  对于皇太极的坐大,努尔哈赤就在今年(天命八年)采取了不少断然的措施,多次借机敲打警告皇太极及其势力,削弱其威望。

  五月初三日,努尔哈赤召集众贝勒大臣,公布额尔德尼的罪状,在谴责额尔德尼的讲话中,大汗完全不加掩饰的敲打皇太极,大汗说:额尔德尼归多铎阿哥管辖,他有事为什么还要去求别的贝勒呢?在辽阳城的时候,一寻额尔德尼,就告诉我在四贝勒皇太极那里,再寻额尔德尼,又告诉我在四贝勒皇太极那里。去前不报告,回来后不打声招呼,这样的行为,不是结党挑唆又是什么?——这一段话,杀鸡儆猴、敲山震虎的意图非常明显,而且点名道姓的针对自己,这对于自己的权威是一个极大的削弱,即使倾向于自己的权贵也不得不在表面上和自己疏远,何况更多的人是首鼠两端的。

  六月初九日,都堂乌尔古岱受贿一事被审理,案件牵涉到了皇太极,以及德格类阿哥、济尔哈朗阿哥、岳托阿哥三个小贝勒。大汗借题发挥,从受贿一事居然扯到了皇太极做人,借机狠狠批评了皇太极一番,批评他在衙门集会之后不能以礼对待自己的兄长,却对晚辈对他本人的礼遇心安理得的接受。批评他妄自尊大,越分行事。甚至不加掩饰的批评他:“置众兄于不顾,尔欲为汗乎?”——置众多兄弟于不顾,你是想当大汗吗?——即指责皇太极平日里的作为超越了其他贝勒,有形同大汗的嫌疑,由此也可见皇太极在当时所具有的威望和威势已经超越了周边的其他兄弟。除此之外,努尔哈赤还借机惩戒了皇太极的三个小兄弟——德格类阿哥、济尔哈朗阿哥、岳托阿哥三个小贝勒——批评他们为什么抛开各自的父兄,越分行事呢?直指他们过于亲近皇太极而疏远自己的父兄。【1】为了表示惩戒,努尔哈赤下令罚皇太极金十两、银三百两;德格类、岳托各夺去一牛录,济尔哈朗被夺去二牛录。

  【1】岳托虽是代善之子,却与皇太极一起成长。济尔哈朗,同亲兄阿敏貌合神离,亦是幼年被抚育宫中。德格类是努尔哈赤第十子,虽与莽古尔泰一母同胞,性格却反差很大,对于莽古尔泰的言行很有看法,和皇太极走的很近。

  十四、

  这一年,对于皇太极集团来讲不是个好年份。天命汗努尔哈赤为了打击其势力,不惜杀害其谋主额尔德尼。要知道额尔德尼是后金统治集团中少有的知识分子,顶级智囊兼大秘书,努尔哈赤的很多文书都出自额尔德尼的手笔;大明朝已经是文盲遍地了,读书人金贵的很;而后金统治集团中能够读书写字的简直凤毛麟角。这样一个宝贝,努尔哈赤竟然毫不犹豫就杀了,足见其下定决心。对于皇太极及其小兄弟,又骂又罚,极大削弱了其威势。

  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更不能去得罪各位权贵。即使他赢得了一场惨胜,他面对的也将是权贵们冷冰冰的脸和大汗加剧的疑虑之心,而他得到的只是一个没有油水的、刚刚得到就必须放弃的旅顺。

  孙子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其用兵必定是慎重的。所谓的冒险,都是经过精心研究、分析、策划的,试图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成果,而不是蛮干,不是皮洛士式的胜利。作为一个军事家,在反复权衡之后,皇太极战胜了自己的侥幸心理,做出了撤兵的决定。

  大金天命八年十二月十八日,皇太极以未能完成汗命、收复旅顺,再次向父汗努尔哈赤请罪。天命汗努尔哈赤不但准其罪,并夺取正白旗一牛录人口作为惩罚,还对皇太极大加训斥,逼着他写了一份检讨书。


  (https://www.23hh.com/book/35/35971/2324830.html)


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www.23hh.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3h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