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 磨刀 > 第三百八十二章 天道不仁(下)

第三百八十二章 天道不仁(下)


谢宝树感悟天道,已经不是一时半会了。

    从进入这间屋子,听二人讲道开始,便开始感悟天道。为的就是,快点破镜,好好杀妖。这两位高人,都是刘看山找来的,  帮助谢宝树感悟天道。

    道门中,有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听起来非常霸气,颇有一种“逆天”之感。很多人以为这句话是说天地没有仁慈,把万物当作可以随意抛弃的玩物。而且天灾就是例证,把生灵一下子就毁灭了,残忍、无情就是天地的特性了。这其实是对《道德经》的误读!老子本意并不是这样的。

    《道德经》上说天地具有的最高的道德(玄德),这个德就是创造生命,所谓“道生之,德蓄之”。

    道德真谛并不是灭绝,而是生养。我们人和万物生灵都是从天地中产生的。如果天地残忍,如何生养众生呢?所以天地之德便在于生养,在于创造。

    人也可以创造物品。不过,人的创造却是有私心的,是为了自己的某种利益,满足某种欲望。而天地之德无私无欲,生养却不会主宰它,把它当作私有独占。天地生养万物,便要万物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这才是更高的道德,这才是人应该效仿的天地之德。

    世界上的东西,没有永远不变的。它们有生成,也有毁灭,毁灭了还可以再生成。天地也一样。对天地的根由,道书上是这样写的:

    天地有生成也有毁坏。成坏一次,称做一劫。一劫结束,那天地都合在一起,整个世界是一片混沌。要待下一劫开始,天地和日月列星才重新出现。劫要经历多长时间,只有神仙知道,因为像元始天尊等等大罗神仙,才能超脱劫数,永远长存不老。现今的宇宙已经不知过了多少劫。大劫有龙汉、延康、赤明等等名号巾劫号有开皇、上皇等等。迄今已经渺渺茫茫,上亿劫过去了。

    话说延康劫已经结束,赤明劫尚未开始,那世界是浑浑沌沌的一片,没有一毫声息,也不见一丝光亮,整个虚空中连个影子都没有,说不出哪儿是上,哪儿是下,只有混混茫茫的道气弥漫,无穷也无尽。即使是元始天尊,也只能沦在黑暗中等待着。天地劫数,都是道气自然演化的结果,演化的时机不到,谁也没法子让天地开辟。

    突然,那道气滚滚地流动起来,在虚空中结成一部神书。

    那神书,都是符宇构成的。每个宇方广一丈,有八个角;每个角,都有隐隐约约的光芒垂下来。住在大罗天上的元始天尊一见这符书出现,便知道新的赤明劫要开始了,于是赶忙将这符书取下来分成五篇,放到流火之庭的神火中去锻炼。这一炼,那符书马上焕发出赤色的光芒,一下洞照整个虚空。元始天尊把这五篇神书安置在五个方向。它们正是天地的根苗。

    神书的光芒一照,虚空中闪闪烁烁,原来是太阳、月亮和星星都生成了。三光朗照,宇宙问一片光明。神书的光芒向八方流去。

    八方的道气凝结起来,变成一重又一重的天穹海一个方向都有四重,加起来共是三十二重。这三十二重天之上,还有上清、太清、玉清三座天宇。说是天宇,实际上澄清透亮.无质无形。元始天尊住的大罗天,还在更高一层。这第三十六层的大罗天中,有一座叫做郁罗萧台的台榭,上面有座白玉的宫殿,那才是元始天尊居住的地方。每一重天宇都有神仙管着,他们在三十六天中来来往往,自在得很。

    天在形成,地也在凝结。道气急剧地摩动,那旋转的速度极快,所以道气坚劲,就像金刚,形成的风,叫做刚风。刚风裹着大地劲吹,使得大地能悬浮在虚空之中。那地有九重深,号称九垒。地上也有神仙管理。每一垒有四个土皇,加起来一共三十六个土皇,和三十六天正好对应。

    有了天,有了地,才有现在的世界,人物生长的基地,也是神仙逍遥的空间。

    道教是根植于中华沃土的宗教,它宗本于太上老子,立教于东汉张道陵天师,若只从张道陵天师立教算起,至今也已有近两千的历史。道教,顾名思义就是以“道”立教。

在道教看来,“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它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南华真人说:目击道存。具体来说,“道”就在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中。

、    道教经典《西升经·在道章》就指出:“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鱼在水中,水在鱼中;道去人死,水干鱼终。”认为人不离道,道不远人,道就在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中,是不可以须臾而离的。

    人不能失去道,就像鱼不能失去水一样。因此,道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着密切联系,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生存发展的根基,是世人美好的精神家园。

    由道而演教,道教的许多教义学说,不仅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而且能对我们现实的生活以重要启示,从而利益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利益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道教文化并不是一种远离尘世、与世隔绝、和现代生活没有关系的文化,恰恰相反,它的许多思想对当前的现实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的甚至还可以说是一种匡救时弊的救世良方。

    道教自古以来就有“众善奉行”的修行追求,要求对人对物都要有慈爱之心。所谓善,《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则强调: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恨,言无华绮,口无恶声,齐同慈爱。

    《太上感应篇》则概之曰: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道教认为,行善积德是修道成仙不可缺少的前提。《老子想尔注》中说:欲求长生者,“百行当修,万善当着”。

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讲到:“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当立千二百善。”《悟真篇》指出:“德行修逾八百,阴功积满三千,均齐物我等亲冤,始合神仙本愿。”《张三丰先生全集·大道论》说:“不拘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仙道自然不远也。”每一个人,若能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可以全人道而致仙道,积道德而成神仙。

    要躬行孝道,尽忠报国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忠则是孝的扩充。忠孝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内容。道教认为,学道之人也必须力行忠孝,这是学道的基础。《太平经》明确提出:“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

    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说:“仙经万卷,忠孝为先。”《净明忠孝全书》卷二说:“万物之中,惟人最贵,不忠不孝,不如豺狼蝼蚁乎?”可见,道教十分强调忠孝在引人向善中的重要性。

    教人要尊敬父母师长,敬老怀幼,并把二十四孝刻石于宫观中,提醒世人要尽孝善待父母,传扬中华传统美德,使社会和人生更加美好。道教认为,要以孝于父母、忠于国家为基础以至大忠大孝,也就是要大慈大爱,道经中说:大忠者一物不欺;大孝者一体皆爱。欺心不正则无从言忠,忠就是要忠于自己的良心,忠于自己的心君;孝就是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并以此爱心去爱自己的亲人,爱所有的人,最终达到慈爱一切。

    为人学道要诚信为本

    诚信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是修身、立业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和道德规范。“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即对得起自己的良好。立身立业,只有做到“诚”,才能有所“成”。“信”即守信用、讲信誉。

    道教认为,大道始末,以信为归结。成语则有“言而有信”,“一诺千金”之名句。诚信就是要不欺诈不妄言。道教历来强调,诚信既是学道修道的基础,也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太平经》要求人们“内外为一,动作言顺,无失诚信”。《老子想尔注》说:“人当常相教为善,有诚信。”系天师张鲁在汉中教导道民要“诚信不欺诈”。如果人人都能讲诚守信,这样社会就会太平,人与人之间就能和睦相处。

    存好心莫诽谤嫉妒他人

人往往最容易以我为主,也最容易对他人产生嫉妒之心,更容易出于各种原因妄自诽谤他人,这是人性最容易由淳善走向不善的开始,由此发展下去则会生出仇恨之心,使人走向邪恶。因为诽谤、嫉妒都是不光明的做法,为此,道教在其戒律中特别强调不嫉不妒,不憎不恨,要乐人之善,成人之美,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见、不自是、不自矜、不自伐,修斋正心,以清静心而弘大愿。

    要有慈爱之心,慈心于一切

    民间有很多救人救物得善应的故事。道教神仙药王孙思邈,不仅医道济世救人,并施慈心于动物。道教经典《度人经》有一句口号:“仙道贵生,无量度人。”要求道教信徒不仅要“度己”,而且要担负起“度人”的社会责任。

    “度人”的内容很广泛,统而言之是要行善积德,济世利人,要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要为社会多做贡献。《道德经》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为什么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完善呢?首先,助人者,人亦助之。其次,做了好事,心情舒畅,没有烦恼,做起事来得心应手,事业会越来越发达。

    要积善以立仙基

《道德经》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西升经》说:积善善气至,积恶恶气至。积善神明辅成,天道犹佑于善人。《太上感应篇》说: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

    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也就是说,积善行善才能获得吉庆,才能得神灵的护佑,才有希望修炼成仙,功德成神。

    我们知道简的相对语是繁,人生在世的根本其实不是繁而是要简,简就是要“简易”、“简约”,就是要抓住主要的本质的东西。简的原则就是要少思、安闲、轻松。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时曾总结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这或可说是对道家从简精神最合适的概括。由此而来,从简便成为道教应物处事的重要指导思想。“至道不繁”,从简使自己和他人都能有一个轻松的心情,相互交往也就没有那么的机关和算计,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司马承祯说“简则益生”。也就是说从简而行才能健康心身。庄子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坐忘论》中则说:夫人之生也,必营于事物。事物称万,不独委于一人。知生之有分,不务分之所无;识事之所当,不任事之非当。任非当则伤于智力,务过分则弊于形神。身且不安,何能及道?是以修道之人,莫若断简事物,知其闲要,较量轻重,识其去取,非要非重,皆应绝之。

    犹人食有酒肉,衣有罗绮,身有名位,财有金玉,此并情欲之余好,非益生之良药。众皆徇之,自致亡败。静而思之,何迷之甚。蔬食弊衣,足养性命,岂待酒肉罗绮然后生全哉!是故,于生无所要用者,并须去之;于生之用有余者,亦须舍之。

    财有害气,积则伤人。虽少犹累,而况多乎。若处事安闲,在物无累者,自属证成之人。以简处事,一是要知生之有分,不务分之所无;二是要明白什么是无益于生的;三是要安闲无累。

    对于如何做到以简处事,孙思邈真人则提出了十二少的方法,即“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保持了这十二少,即守住了生命生存的根本。由此可见,简单生活即由心灵的虚闲开始,抛弃一切牵绊,让思想自由地飞翔,与“道”同游。日常生活也应是以简易为好,天天美味大餐于身体也不一定有益,反而可能生害,诚如司马真人所说:蔬食弊衣,足养性命,岂待酒肉罗绮然后生全哉!

    从简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崇俭抑奢”,这也是道教的传统美德,太上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所谓“俭”,即节约,这其中包括对物质追求的节制和个人贪欲的抑制。老子认为,沉溺于声色滋味等感官享受,受制于名缰利锁,不仅会大大地损害身体,更会妨碍体悟大道。因此,老子倡导“少私寡欲”,恬淡俭啬,节制物质欲望和个人私欲。节约而不奢侈,收敛贪欲,甘于恬淡,顺乎道义而有所节制,乃是俭之德。

    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简才能达到轻松,放松我们的心情。少一些烦恼,少一些忧郁,多一些开心,多一些快乐,像云一样逍遥。在上个世纪早期就有人曾经预言:“有史以来,人类将首次面对一个真正永恒的问题——如何利用工作以外的自由与闲暇,过快乐、智慧的美好生活。”

    一贯以崇尚金钱和成功着称于世的美国人,也对过去的价值观产生怀疑和厌倦,不少人甚至宁可放弃高收入和为事业疲于奔命的生活方式,而选择少赚钱、少消费和求得快速成功,换取更多的自由时间,去过一种比较轻松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的贪心也在快速膨胀,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贪污腐败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私欲膨胀促使他们绞尽脑汁争夺名利财富、贪图荣华富贵,其下场必定是可悲的,就像《道德经》中所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这些话语让人们体悟,生命才是最宝贵的,一旦失去则不可复得。

    懂得了这一道理,便不会为声色财富这些个人私欲所牵累,自然能够在实践中做到去奢去贪,崇俭节欲,从内心深处认同俭朴廉洁等道德要求,将其化为自身的品德。由此通过确立珍爱生命这一价值取向,来调节人们的需求结构,从而淡化人们对于一己之私欲的过分贪求,淡化小我,不为物累,以求得心灵的安和,实现肉体健康和精神自由,如此,才能最好地享受生活,实现体悟大道的人生理想。  

    《道德经》第十九章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朴的本质是质朴而无华,像生命之初的婴儿一样。道教讲“抱朴”,就是去除后天之伪,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素之道。也就是要求学道者持守质朴无华的本真,这样才能与道合一,达到自身人格的完善,而走向这种复归之路的关键则是“少私寡欲”,道士李道纯阐释为“清心释累,绝虑忘情”,是修道的必经之路。

    卸下心灵沉重的包袱,才可以“穷理”;抛开俗事纷扰,才能“尽性”;摈弃了一己私欲,最终能“造道”。道教所倡导的“抱朴”,依托于人们对于生命的珍惜和热爱而得以实现。真爱生活是一种智慧,而古老的道教,正是这种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使世人更为合理、合“道”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素朴纯一,足以知天”,知天者,即能与天同寿。保持恬淡无欲、清静素朴的思想,不过分地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不为个人的私欲而绞尽脑汁,不为个人的得失算计而心神不安,始终保持一种“安时而处顺”、“知足而常乐”的高尚情操,养成一种“与人无忤、与物无争”的旷达胸怀,才是“返朴归真”的真谛所在。

    《太平经》中有“下古人心邪蔽,不若太上古之三皇,人心质朴,心意专一,各乐称天心,而忠信不欺其上,故可无文也”之句,意在批评世人品行邪恶,颂扬古人的质朴。在我们经常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今天,尤其需要这种返朴归真的境界。梁启超先生曾说:“天下之大患,在有智慧之人耽溺于私欲,日出其智慧以扩张其溪壑无厌的物质生活,……道家欲救此病,故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为教”。

    治身返“朴”以归真,治世之道亦当归于“朴”。《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中称“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第五十七章中又说“我无欲,而民自朴”。执政者将“朴”作为治政原则之一,民众也因此可以保持自然和朴实了。

    《南华真经》称“同乎无欲,是谓素朴”,认为执政者要“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就是自身要静,行为要随道的规律,动静都要无为,使天下和自身都达到朴素的天然本性,这样天下就无人能与之争夺。从道的人则应“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就是去除对本性的雕琢,恢复纯朴的本质,以自己本来的形象独立于世。

    《淮南子》也将“朴”视为“道”的重要特性,称“朴至大者无形状,道至眇者无度量”。在天地初辟,万物未生之时,世界就是“混沌为朴”的。万物生成以后,“朴散而为器”,因此,治政的人要“澹然无欲而民自朴”,从道的人应该“偃其聪明而抱其太素”。

    庄子提出了返归淳朴的措施。从原则上讲,就是“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即不要用人为的东西去毁灭天然,不要用造作去毁灭性命,不要因贪求名声而成为名声的牺牲品。这样“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民间有一故事,讲的是张李两个赶考书生,路见一条狗,狗因天热而伸出长舌喘气垂涎。

    张书生见状认为可气,打了狗几棍子扬长而去。李书生见狗可怜,打一桶井水让狗饮。二人先后到了考场,张书生突然脑中一片空白,面对卷子一字答不出来。李书生本是大病初愈,气血不足,头昏眼花,可卷子一到手,立感气通血畅,心明眼亮,手中的笔不由自主地在纸上行云流水,可谓妙笔生花。李书生最终名列榜首,而张书生名落孙山。

《忍经》记载了两件事:后汉时有个杨宝,弘农人。7岁时,在华阴见一只黄雀被鸱攻击落地,招至许多蚂蚁围剿。杨宝见其可怜,救起它并以黄花喂养百日,待痊愈后放生。黄雀晨去夕归。

    有一夜,梦中黄雀变为一黄衣童男,向杨宝反复施礼,说:“我是西王母使者,去蓬莱遭鹰攻击,感谢你救我。现在我接受派遣到南海去,向你告别。”说着拿出四枚白环,“保存好这些环,你的子孙可以官至三公。”黄雀飞走,再无音信。此后,杨宝、杨震、杨秉、杨彪四代人均为官三公。

    另一件事是,楚国有一人姓祝,字元畅。在去齐国的路上,见沙中有一蛇头上有血污,他用棍子挑起蛇放进水中离去。回来时路经此地,见这条蛇口含一颗珠子奉送,元畅不敢接。晚上,见门外有一片光亮,推门出去,一条蛇吐出一颗珍珠离去,此珠直径一寸。

    赵长吉是个刀客,生性豪爽不羁,胆儿特大。有一回,城西秦财主家里闹鬼,他放出话来:悬赏一百两银子,请人杀鬼!

赵长吉天不怕地不怕,想见见鬼长啥样,于是他自告奋勇来到秦府,说要杀鬼。

    秦财主求之不得,备妥了酒菜,款待赵长吉。酒足饭饱之后,秦财主一家避到厢房。赵长吉则提着刀,来到猪圈。他放倒了一头最大的肥猪,开膛破肚,仔细清洗,然后钻进了猪的肚子里。

到了午夜时分,恶鬼来了!借着朦胧的月光,赵长吉看见恶鬼伸出一对巨爪,摁住身边的一头肥猪,“噗”的一声抓破猪肚皮,便开始大啖美食。

说时迟那时快,赵长吉“腾”地杀了出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一刀斩断恶鬼的利爪,接着刺向它的眼窝。一番恶斗后,赵长吉终于杀死了恶鬼。

    秦财主闻声赶来,喜不自胜,当场赏给赵长吉一百两银子。

    赵长吉指着地上恶鬼的尸体,问他:“这尸首怎么处理?”秦府没人敢碰,秦财主便求赵长吉帮忙处置。赵长吉也不推辞,他收好银子,将恶鬼的尸体甩到膀子上,便悠哉游哉地回家去了。到了家,他掏出赏银一掂量,不太对劲,再仔细一验,这一百两都是假银子。

    天杀的狗财主,赵长吉提刀要回秦府,但此时他经过一番恶斗,早就筋疲力尽了,他看着地上的恶鬼,决定先吃点肉再说。

    于是,赵长吉烧了一大锅开水,活像烫猪一般打理恶鬼尸首。褪去鬼尸上又长又粗的黑毛后,露出里边白嫩如雪的皮肉,他心说:一看就是好肉,这也算托了秦财主的福了。

赵长吉割了一块恶鬼的腿肉,配着酒吃,鲜美的滋味无法形容。他的气也消了,心说:没有这秦财主,我也吃不上这等绝味。罢了罢了!

    过了两天,赵长吉发现,这鬼肉真是稀罕玩意儿!别的肉放一两天就不新鲜了,这鬼肉却是越放越香,吃了还长力气。

    不知怎么地,赵长吉吃鬼肉,鬼肉大补的事情,竟然传到了秦财主耳朵里。秦财主拍着桌子说:“按理来说,这鬼肉可是我秦府的。”说完,他带上家丁,气势汹汹地找到了赵长吉。秦财主一看,几日不见,赵长吉更加高壮了,那胳膊上的肌肉跟小山丘似的,想来那鬼肉的确是好东西,于是他张口便要讨还鬼肉。

    赵长吉听了,一口回绝了。

    秦财主不敢硬来,便说:“那我买便是了,你说,多少钱?”

    赵长吉不怒反笑道:“你打算再给我多少两假银子啊?”

    秦财主只好灰溜溜地回了府。但他越想越不甘心,越想越觉得鬼肉是好东西,一定要抢回来。终于,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隔天一早,天刚蒙蒙亮,赵长吉一开门,便看到秦财主站在家门口。这回,他是孤身一人。赵长吉没好气地问:“您又有何贵干呐?”

    秦财主先是向赵长吉赔礼道歉,接着又掏出了二百两银子,说要弥补过失,求赵长吉分一点鬼肉给自己。

赵长吉眼皮都不抬一下。

    秦财主见这情形,竟哭了起来:“赵兄弟啊,实不相瞒,我要买这鬼肉也不是为了我自己,我是为了我亲娘啊,她得了重病,郎中都说没救了。我听说鬼肉有大补之功效,便想给我那苦命的亲娘吃啊——”

    赵长吉见秦财主哭得情真意切,不由心生怜悯,回家割了一大块鬼肉给他。

    秦财主乐颠颠地接过肉,一路捧着回了家,心说:这莽夫也太好骗了!其实,他根本不是拿鬼肉给娘吃,而是回家自己享用。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他一吃完,就七窍流血而死了。

    鬼肉的故事在当地越传越广,越传越玄。后来,一位道士云游到此地,听说了这个故事,说明了其中的道理:鬼肉确实大补,但若是心头有鬼者吃,必死无疑!

    修道成仙是道教修炼的根本目的,也是道教价值观念的核心。这种信仰,早在道教教团成立以前,便流传于华夏民族中。

早期道教所信仰的成仙,主要指肉体长生,如相传彭祖寿八百岁、吕洞宾一千二百岁等,被作为成仙的范例。

    《抱朴子·论仙》说:“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后来有人将仙分为三类:有飞升天界的天仙、游于名山海岛的地仙及死后蜕变的尸解仙,或将仙分为天仙、神仙、地仙、鬼仙、人仙五种。但最为世人所重的,仍旧是生活于人间的人仙、地仙。

    《抱朴子·对俗》说得很明白:“求长生者,正惜今日之所欲耳,本不汲汲于升虚,以飞腾为胜于地上也。若幸可止家而不死者,亦何必求于速登天乎?”这种旧身不改而长生于人间的憧憬,则立足于道教对自我生命的珍爱,是重生、爱生的表现。

    天地有神明主宰,人身中各部位也皆有神居住职掌。《黄庭经》等列举人身中诸神的名讳、形貌、肤色,谓居于脑中泥丸宫的太一帝君,为身中诸神的统帅,人身诸神,为天地诸神的缩影。

    这种天人合一论,可谓一种独具特色的生命全息论。

道教认为,宇宙是大周天,而修炼合气之法,可以使人体小宇宙融入自然大宇宙中,使人体之气与宇宙之气混为一体,从而实现人体与宇宙之间的信息和能量的交换。

    凡真诚修炼合气之法者,可以通过人体八万四千毛孔与大自然相通,这样就可以使人始终处于一种人在气中、气在人中的奇妙境界里。在修炼过程中,使自己融入大自然,会产生天、地、人合一,与宇宙同体,逍遥自在的感觉。由此,渐由凡人可升至神仙。

    无论是太上道祖在《道德经》中所讲“道生万物”,还是在修行过程中强调的“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通”的路径,道教本身都体现了明显的以“自然”为根本的“天人合一”思想,从而衍生出保护物种、控制过分欲望、去人伪而归自然的道教独特的生态价值取向。

    而这种价值取向又可以归结于“道”的概念,“道”成为了万物相互交融的所在。正因为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性本质,所以才有可能实现“天地一体”的回归。也就是说,道教的生态伦理观是强调物我交融、万物一体的共生共荣之道。

其次,“道通为一”理念是道教生态观的价值依归。道教之所以重视生态环境,是因为道教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人类是自然万物中的一份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一个包含有无的统一体,“一”就是“道”,“一”化生阴阳即为“二”,阴阳互动生化不息,创造出天地万物。道教的宇宙生成理论把万物归结为同根同宗,因而具有了类似于张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广大胸怀。

    古代人很信鬼神妖魔,所以专门打造一些兵器用来镇妖。下面是古代六大镇妖兵器,一种镇水怪,一种辟百邪,一种镇山,一种镇水,一种驱邪镇魔,一种鬼怪通杀,见妖杀妖见鬼杀鬼。

    镇怪剑。

    汉章帝刘炟所造,是一把纯金宝剑。建初年间,伊水中出现一个妖怪,长得像人膝盖,脑袋上有爪子,只要有人到水里洗澡,立刻沉底消失。一时间人心慌慌,谈怪色变。建初八年,刘炟铸了一把金剑,命人投入伊水中,用金剑镇妖怪。说来也怪,这把金剑投下去,妖怪就不见了,人们再洗澡也没事了。

    《古今刀剑录》:“章帝炟,在位十三年。以建初八年,铸一金剑,令投于伊水中,以厌人膝之怪。弘景按:《水经》云:‘伊水有一物,如人膝,头有爪,人浴辄没,不复出’。”

    百辟五宝刀。此刀为曹操所造,因能辟百邪,故名。《艺文类聚·六十·魏》:“往岁作百辟刀五枚,炼成,先以一与五官将,其余四,吾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学,将与次与之。”

    曹操打造的这五把刀,其上各饰龙、虎、熊、鸟、雀,他自己留下两把,分给曹丕、曹植、曹林各一把。刀悬于室,能辟百邪。传曹操常做噩梦,刀放枕边,噩梦自除。

    镇山剑,三国时期名剑,延熙二年,蜀后主刘禅在剑口山打造了一把巨剑,长一丈二尺,用以镇剑口山,故名“镇山剑”。史书载,此称“往往人见精光,求之不获”。

    近三米,此剑往山上一插,打老远就能看到剑光,但却没办法得到。

    镇水宝剑,剑身为扁菱形,锋尖呈椭圆状,格部圆形,格两面铸有图,眼眉鼻口清晰,大有凶煞恶神之态、镇水降妖之威。此剑镇水,故作“斩蛟剑”。

    金刚橛,佛宗一种镇妖兵器,一般都是三角形尖刃,这种兵器有大有小。

    此兵器退出战场后,被吸收为法器,分别立于道场四角,称为“四方橛”、“四橛”,以使道场内坚固如金刚,镇魔驱邪,各种魔障不能危害。

    飞马关公刀。关公被尊为武圣、“伏魔大帝”,所以他的宝刀最辟邪,被誉“天下第一刀”。《三才图会·器用》卷六:“关王偃月刀,刀势即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无不屈者。刀类中以此为第一。”关公刀可斩三界妖魔,见妖杀妖,见鬼杀鬼,镇妖最王道。

    感悟天道,就此成功,一道黑色光芒,从谢宝树身上飞出。

    此时此刻,天已经蒙蒙亮了,谢宝树睁开眼,他的境界,又涨一分。


  (https://www.23hh.com/book/215/215318/39464068.html)


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www.23hh.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3h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