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 我本快乐 > 十八章 备课与备学生

十八章 备课与备学生


  打铁还需自身硬,王默不是一个事到临头抱佛脚的人,他当记者多年,深知要想写一篇好新闻,就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功夫。

  同样的道理,当好一个老师,功夫不仅仅体现在课堂四十分钟,最重要的反而是备课。

  由于在家没有什么事情,他就拿出语文书,翻开一看,第一课正好是他非常熟悉的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也是他非常喜欢的散文大家。

  王默在学生时期就仔细研读过《荷塘月色》,按照他自己的话说,读好的文章感觉整个人就好像是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可以享受到文字带来的快乐与忧伤。

  字,本身是孤立的,不会说话,可是有了“文”的外表和内涵,就有了不一样的滋味。

  或是慷慨激昂如同英雄跃马扬鞭驰骋战场,又好比恋人之间悄悄动听的话语……。

  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写文章,做文人,就必须要有文的外表和内涵。

  王默慢慢地重温了一遍荷塘月色,读这样的散文需要的不是速度,而是心情。

  现在的人比较急躁,浮华,早已失去了从读书中欣赏美,享受美的耐心。

  高中的学生,会这样读书吗?

  顶着高考的压力,学校老师会带着学生静下心来,在教室里享受读书的快乐吗?

  如果直接就将答案告诉学生,这样的学习又有何意义?

  学习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读书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会学习的过程。

  王默想了很多事情,他想了自己学习的经历,主要还是读书的经历。

  王默小时候,酷爱读书,这和他母亲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母亲读过书,小学文化,在那个年代也是一个心高气傲的女子,最后也奈何不了命运;父亲没有多少文化,小学只读了一年,仅仅会写自己的名字,最后也奈何不了命运。

  母亲对于王默寄予了很大希望,经常鼓励他多读书。

  家里没有什么书,王默就去街上的书店找。当时,老三门墩邮局旁有一家小小书店,王默但凡有时间,就会蹭在这家书店里。

  那个时候,王默小,还是小学二年级学生。

  许多字他都不认识,母亲就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字典,然后又教会了王默查字典。

  从此以后,王默就经常背着一个小黄书包,珍藏着这本字典,开始了在小书店的免费读书生活。

  感谢这家书店的主人,他没有为难小王默,在他的默许下,王默几乎经常来,一来就会找他要几本书读。

  他年纪小,也不挑书,什么故事会,《中国上下五千年》等历史书,他都会努力去读。

  见王默站着读书辛苦,书店主人就拿了一把长条凳子,放在书店里,让他坐着慢慢读。

  后来,母亲听说了这件事情,很觉得不好意思,怎么就能白白读人家的书呢,然后就给了王默几角钱,从这家书店里买了两本书回来,正好也和弟弟妹妹一起读。

  就是这样一段长达数年的读书经历,养成了王默爱读书的好习惯。

  如果没有那一段特殊的读书经历,让王默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恐怕王默早就沉迷于打架斗殴的泥潭中不能自拔了。

  王默在首府,曾经接触过学校的几个语文老师,其中有一位老师提出过: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这样的观点。

  对此,王默也认真的思考过,他觉得这话很有道理。

  不少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局限在学校和教室里强调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训练,而没有融入或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的语文学习训练自然就很难得到学生的共鸣,当然就事倍功半了。

  脱离了生活,学习语文就会缺少了情趣,快乐。

  当王默读到荷塘月色第一段开篇时,他的心里确实是非常的不平静。

  在首府乌纳托旗奋斗了八年,拼搏了八年,就是为了让自己变成一个彻彻底底的都市人。然而,命运仿佛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就在他以为即将要融入这座城市的时候,他得了一个奇怪的病。

  近两年的痛痛折磨,使他不得不重新回到了三门墩这个小小地方。

  用朋友的话说:他这一辈子就没有大城市的命,生来就是一个小地方的命。

  这一刻,他的心情很快就被一行行朴素,简练而又精美的文字搅动了。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

  王默的一颗心渐渐融化在了荷塘月色里。

  他仿佛看到了自己,跟随着作者的的足迹,怀着一些难以排解的郁闷,从离开家中的小院开始,慢慢渡出门去。

  美丽的荷塘月色,也成了王默寄情自然,慰籍一颗心所在。

  原来,荷塘月色还可以这样理解啊!

  这一刻的感受绝对和王默过去的所有理解不相同。

  人生中有了太多的沧桑,有了生活的沉淀,这一刻,王默读这本书,就感觉自己需要的是一种安定的生活。

  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读同样一本书,也会有截然不同的理解,这就是读书的魅力所在。

  其实,对于这篇散文历来就有多种版本的理解。

  一般来说,教师在写教案时,多会采用大纲提供的框架,而不需要标新立异。

  朱自清在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已经二十九岁了,马上就人到中年,作为一个颠沛流离的文人,他的心还很年轻,他渴望自由而安定的生活,向往民主,希望国家能够强盛,可是白色恐怖的现实,却让他的心里充满苦涩、悲愤和彷徨。

  过去,王默学习这散文名篇时,老师的灌输就是指朱自清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现在,王默再读这篇散文,他的心情却是带有一些郁闷的挣扎色彩。

  白天,郁闷在挣扎中死去,而在夜里,郁闷又在挣扎中重新复活。

  读书的道理往往就在生活中,而生活中想要追寻的道理往往会被文字掩盖。

  王默拿起笔来,没有在大纲的框架中撰写教案,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带着一丝郁闷和挣扎,推开院门,夜游荷塘了。

  也许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一篇纯粹的写景佳作,表现的是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美的情趣,充满了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这是中国许多传统文人喜欢拘守个人内心,写景抒情的应景佳作。

  也许还有人认为,文章的意图很简单,作者当时已经结了婚,有了家庭,而他当时的家庭生活,也不过堪堪温饱而已。与其他家庭一样,朱自清也有属于他自己的家庭矛盾,他们夫妻俩一定是吵架了,朱自清后来不得已才躲出去清净耳根而已。

  还有人认为,或许还有其他版本的理解。

  然而,如今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理想与现实都在这篇散文之中,理想虽然没能实现,但却增长了知识,丰富了情感,叫人慢慢坚强起来。

  连续看了几遍挥洒写就的教案,王默突然间神色一黯,似乎想到了一个什么不好的事情。

  他终于记起了吴宪刚临别时再三告诉过他的话,他教的学生不是爱学,好学的那一批好学生,而是一个垃圾班的所谓差生。

  这如同一盆凉水浇在他滚热的脑门上,让他半天都没有回过神来。

  如果一个老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激情四射的讲课,而学生却是昏昏欲睡,或者已经睡着了,那么这个老师绝对就是一个滑稽的傻瓜。

  王默将自己扔在床上,闭上眼痛苦的否定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如果能让我教实验班的语文,这篇教案的授课意图就一定会轻松的实现,那将是一节多么精彩而又富有诗意和人生哲理的大课堂!

  对牛弹琴,即使自己讲的再好,再精彩,对于这些不学习的差生哪会有什么一点点好作用?

  也许,再精彩的课堂讲解,也不如学生主动的学习和感悟。

  “好学生”有他们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所谓差生也许也有他们自己的想法。

  人,有谁会愿意自甘堕落呢,又有谁会愿意让人瞧不起呢?

  想了许许多多问题,王默决定还是要去学校,熟悉一下这些所谓“垃圾班”的差生。

  这,大概就是老师们常说的所谓“备学生”吧!

  ;


  (https://www.23hh.com/book/31/31186/1914654.html)


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www.23hh.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3hh.com